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这一目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善待弱势群体是根本性措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推进,农民工群体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研究报告《走向更加公正的社会》的计算,如果将城乡贫困人口、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事业和下岗职工、残疾人、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等各类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总汇,再扣除彼此重叠的部分,中国的农民工群体大约有1.4亿——1.8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至14%,而且继续呈扩大趋势。
    在我国,农民工的产生根源于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而社会利益分配的多元化和贫富差距的扩大,才使得我国弱势群体的问题越来越凸现。因此就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未来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的话,农民工的弱势程度还会继续加深,弱势群体的数量还会继续增加。
    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是社会实现人文关怀的重要表现。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当代主要是指在改善人的物质生存条件的同时,要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努力营造一个适合人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
    人文关怀是物质关怀与精神关怀的统一。人文关怀在当代应关注人的生存和安全,关注人们的生活追求和经济活动,鼓励个人的生活追求和物质利益的观念,肯定人们物质要求的合理性。与此同时,还应从精神文明的角度、从道德与知识的层面上体现对人的关怀,更应该从文化的角度、从思想和情感的层面体现出深刻的关怀。而且在当今社会,市场竞争诱发着人的感性欲求,社会利益分配与再分配方式的不断调整,使人们真正体会到了生存的压力、心理的失衡,体验到了紧张感、风险感、冷漠感和躁动感。在相当多的人崇尚物质享受与金钱拜物的不良风气下,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尤为重要。
    人文关怀是现实关怀与长远关怀的统一。从现实层面上说,人文关怀就是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实现人的自由和平等,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着眼培养人们树立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庄严崇高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鲜明的个性意识和集体主义风格,健康开放的文化心态和精神风貌。
    从这一点来说,人文关怀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的特点。另一方面,人文关怀又富有强烈的超越和改造现实的“理想色彩”。关注人的价值就显得格外重要。现实关怀和长远关怀无疑是统一的。现实关怀的最根本目标与长远关怀是同一的,现实关怀是长远关怀的基础,而长远关怀是现实关怀向前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人文关怀包含了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与先进理念的内涵。我们所说的人文关怀是以人文精神为主导的,而人文精神作为现代观念体系的核心,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与先进理念。这些时代精神与先进理念突出表现为:不仅要关注人的社会行为,更关注支配这些行为的人的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和尊严;不仅要关注自己,还要关注他人;不仅要关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还要关注更多的人富起来;不仅要关注人的人文环境,还要关注人的生态环境;不仅要关注今人的生存和发展,还要关注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要关注人类的现在,还要关注人类的未来。人文关怀就是要把这些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和先进理念融入到现实行动中来,在实际行动中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
    每个阶层的生存状态都应受到关注,才能使该阶层或群体有一种归属感,社会责任感以及道德方向感,而这些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每个人在审视自己的同时也有了解他人和他阶层的强烈的愿望,这是人生存的本能,也是促进人与人和谐的需要。总之,反映农民工人性化的内容,关注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和内心需要,才符合人文关怀的要求。
    笔者认为,关注农民工的广度、力度和深度还需进一步增强。在具体操作中,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认识到农民工的出现与存在有着深刻的历史与现实原因,不是单由农民工自身造成的,要注意消除他们的自卑无助心理,引导他们以坦然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主动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来。
    其次,要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农民工现状,如实反映他们遇到的就业难、增收难、讨薪难、就医难、孩子就学难等问题,把他们所想所盼的信息及时传递出来,引起社会的关注、政府的重视,从而推动问题的解决。
    再次,农民工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在为改变自身的现状不懈努力着,并涌现出许多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典型。要把目光更多地对准这些积极因素,树立农民工的正面形象,为农民工争取更多的理解与支持,争取与社会同步发展的平等权利,从而实现社会的共同进步。《工人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