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说起来,那不过是个很简单的创意,能获得这样的荣誉我实在有些受宠若惊。”面对记者的采访,国家电网嘉兴公司电力设计研究院院长朱晔的眼中闪过一丝羞涩,她坦言公开讲述自己难免会有些难为情,却在介绍自己团队年轻骨干的时候赞不绝口:“30多个硕士,1个博士,都是顶级的脑袋瓜子……”
在浙江省首届数据创新应用大赛上,朱晔和她的团队凭借着《“地下智慧大脑”——智慧城市三维地下空间数据研究与应用》成果获得了二等奖。继而,朱晔本人作为主创人员也被浙江省总工会授予2020年数据创新应用领域的“浙江金蓝领”称号。
绿皮车VS大通铺:迎难而上
在从事电力设计研究这个听上去有些高大上的业务之前,朱晔在电力系统干过的岗位可真不算少。“22年的工龄,生产、运维、基建、规划、营销、客服等,我已经全都做过一遍了。”朱晔说,“从基层一步步做上来有个优势,只有真正了解地方发展的实际情况,才能在落实研究、制定规划时少走弯路,从而真正为电网的未来发展做好辅助决策的作用。”
1978年,朱晔出生在小城嘉善。高中毕业后,天性无惧挑战的她乘坐40多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吉林就读东北电力学院输配电线路专业。
“那时候都是坐绿皮车,而且不像现在有直达的,在上海、天津要转好几趟车。旅途劳顿,大半夜累到不行,直接瘫倒在座位底下就能睡着。现在想想是真苦,但那时候也就这么过来了。”朱晔说,“意志,都是靠磨炼出来的。”
1999年大学毕业后,朱晔回到家乡进入电力系统工作,从事的第一个岗位是线路技术员。“嘉兴多河网地带,那时我们这些在一线搭建线路的电力工人都是吃在船上,睡在大通铺里的。”朱晔说。冬天的时候,朱晔跟在师父后面做线路质量监测,绿色的大军袄包裹着本来个头就小的她,路过的农民看到后都跟朱晔的师父说:“怎么大冷天还把闺女带出来干活啊!”也正是这样风餐露宿的经历,让朱晔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实践出真知。
到了2005年,27岁的朱晔转岗到生产部门。“那一年我们刚开始做自己的电力生产管理系统——SAP管理程序,对于生产管理和项目管理都非常关键。为了攻克这个项目,我产假才休到一半就复岗了。”朱晔说,“我这人有个脾气,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女汉子VS柔情妈妈:两段传承
2008年南方雪灾,朱晔被公司选派为技术员,深入到丽水云和参与一线抗险救灾,在众多电力汉子中她是唯一的女同志。
现场查勘、做技术方案、开工作票、与当地施工单位协调……这些工作内容,实际上就是当年朱晔师父的活。朱晔说,冥冥中似乎有一种传承,“当年在线路上,师父总是最早一个来,最后一个走。后来我也成为了他。”
朱晔个子虽小,气场却一点不弱。实际上,她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都给人以一种“女汉子”的形象。“朱院长还资助过一个小姑娘,从初二一直帮扶到现在参加工作。”如果不是她的同事李佳鹏说起一件轶事,或许连她自己都不会觉得朱晔这个名字能与“柔情似水”有联系。
原来,朱晔在发展部搞基建的时候遇到一个小女孩,和一个老奶奶住在一起。在和老奶奶聊天时才知道小女孩是领养的。虽然家庭条件很艰难,但是小女孩很上进,学习很用功,所以当时朱晔就决定要帮她一把。
“后来小女孩真的把我当妈妈一样看待,高考前就住在我家复习。再后来她考上了温州医学院,现在是一名护士,我特别为她感到高兴。”朱晔说,“这么一想,其实我当年高考的第一志愿也不是东北电力学院,而是温州医学院呢。”这段命运的传承,似乎也在为朱晔传递着善良与奉献的精神。
家庭VS事业:坚守使命
朱晔如今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大儿子学习不错,小儿子则有艺术天赋。”谈到对孩子的教育,朱晔颇有心得,“我的理念其实很简单,让他们做自己擅长的事。读名校并不是唯一的出路,我希望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始终与快乐为伴,三观端正,拥有一技之长,并且不断钻研,为社会作贡献。”
“我认为未来会是个蓝领社会,因为人工智能替代不了带有感情和技术色彩的工种。在专业上拥有一技之长,成为一名‘匠心’独具的人才,这才是我们人类相比机器最大的优势。”朱晔信心满满地说。
朱晔现在每天都排得满满的,周一到周五归工作,周六周日归生活:“工作不能离开生活。能把家庭照顾好,在我看来也是事业的一部分。”孩子的快乐、丈夫的支持,都成为她在工作岗位上不懈努力的精神源泉。
眼下朱晔的担子还很重,她要在研究院里负责牵头新能源技术的前沿研究、电网规划和施工设计,大小事务都离不开她。朱晔很喜欢现在这项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工作,她向记者描述“地下智慧大脑”在未来的应用场景:“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是极为重要的生产资源,而电力数据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言而喻。以‘地下智慧大脑’为例,在其应用模型中,共享电力及各市政单位的地勘数据,将大大降低勘测投入的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助推城市在基础建设领域的数字化转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