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郭贤娒和往常一样,身穿白色短袖上衣,系着工作围裙,端坐在桌前,一手拿木锤一手拿凿刀,一下一下地凿着一块黄杨木,时而拿起电动雕刻刀,木屑飞溅。一个手持书卷的古代男子造型初具雏形。他正在创作的是南戏鼻祖高则诚的雕像。因为听不见,笔者来到他身后,他依旧沉浸在创作中,直到轻拍他的肩膀,他才回过头来,黑黢黢的脸上露出了阳光般的笑容。
在今年瑞安市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活动上,郭贤娒被授予2021年“瑞安工匠”荣誉称号。
郭贤娒有两个木雕工作室,一个在瑞安阁三村老家,另一个在他学艺的乐清。在老家这间仅二十来平方米的一楼空间里,摆着他雕刻的大大小小上百件木雕作品,大的有半人高,小的还没有半个手掌大。除此之外,还摆放了他从业以来获得的大大小小各类奖项证书、奖杯,其中,2021年“瑞安工匠”荣誉称号和2020年度浙江省“十大匠心人物”的荣誉证书摆在最显眼处。
走出逆境
1965年12月,郭贤娒出生在阁三村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给这个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父母对他呵护有加,一直叫他“娒”。在瑞安方言里“娒”代表男孩子。因排“贤”辈,后来干脆就取名“贤娒”。
13岁小学毕业那年,郭贤娒脚痛,到医院就诊时因用药过度,听力受损。此后他的听力每况愈下,如今听力全失,被鉴定为听力一级残疾。
受听力下降影响,16岁的郭贤娒没有继续学业,跟着父亲干起了农活。随着改革开放推进,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郭贤娒越发认识到,残疾人必须掌握一技之长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有自己的生活。
郭贤娒平时有读报的习惯,了解到乐清黄杨木雕闻名遐迩,那里有很多木雕高手,决定去乐清寻师学艺。寻师过程中,他一度四处碰壁,知道他听力残疾,很多人摇摇头,不肯收徒。在几乎走投无路时,乐清翁垟黄杨木雕民间手艺人王笃法收下了他。从此,郭贤娒走上了一条新的人生之路。
对于郭贤娒来说,学艺万般辛苦,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几十倍的努力。当学徒期间,不论寒冬酷暑或节假日,每天早上5点起床,晚上10点多才休息,每天坚持学习12~14个小时,几乎从未休息过一天。
有一段时间,他还没买到凿子等工具,就利用晚上别人休息时间借用师兄弟的凿子,慢慢学习凿子用法、琢磨刻法。听力差,沟通交流困难,他就拿纸笔写字问老师、问师兄,多问多看多练习。上天不负有心人,郭贤娒的领悟能力、动手能力都比别人强,很快就学会了黄杨木雕的基本技法。
但黄杨木雕技艺深奥,不是一两年就能学好、学精,迫于家里经济压力,学习了一年五个月后,郭贤娒不得不提前出师,开始以木雕手艺来谋生。
自强自立
郭贤娒虽然离开师门,但没有离开乐清,而是在当地寻找谋生机会。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后期是当地黄杨木雕产业发展黄金期,从业人员多达数万人。仅学艺一年多,找工作谈何容易。没本钱开店,他只能四处找木雕厂、私人木雕工作室做代加工,更让他委屈的是,残疾人的付出与得到不成正比,给他的加工费明显低于其他人。
郭贤娒深知,要想有更大的发展,仅靠吃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提高自己的木雕技艺。他辗转乐清黄杨木雕大师工作室,学习他们的技艺风格与特点。亚太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公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虞定良等木雕大师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悉心指导,无私传授技艺,甚至亲自操刀并不厌其烦地示范。在大师们的指点下,郭贤娒的技艺得到质的飞跃。
艺海无涯,学无止境,身体的残疾反而时刻激励着他不断学习、奋发向上,郭贤娒经常去福建、东阳等地参观考察,吸收全国各地木雕流派技艺、风格的精髓。通过不断学习,郭贤娒更加深刻认识到木雕这门技艺的深奥。他认为,木雕题材需要开拓,需要与人文精神的契合,表现手法与材质形态也要契合,作品要体现时代精神,弘扬真善美,既要浑然天成,又要超然物外,这才是艺术作品最高境界的魅力。这是他对工匠的理解。
为了坚守匠心,郭贤娒负重前行,克服了人生道路上一个又一个困难,匠心筑梦,不忘初心,一步一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谈及接下来的工作计划,郭贤娒三句不离木雕本行:尽心把作品做好做精,尽量创作有时代意义的作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