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779|回复: 0

姜鹏:FAST的建设过程是摸着石头过河

发表于 2021-5-28 09:23:2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中国为什么要建造如此巨型的望远镜呢?姜鹏介绍,因为更大的望远镜意味着更大的收光面积以及更强的暗弱信号探测能力,从而能够大幅扩展可观测样本的数量,帮助人类探测到更遥远的宇宙现象。
  不过,“更大”这一目标说易行难。在世界范围内,传统望远镜的建造技术自1972年开始就进入了瓶颈期。彼时,德国人把望远镜建造的最大口径提升至100米,此后,任何突破都是难上加难。
  “虽然天眼叫‘FAST’,英文是‘快’的意思,但整个望远镜的建设历程和调试历程和‘快’字没有半点关系。”姜鹏说,从想法提出到如今的模样,“中国天眼”原先的设计方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分析和论证,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提及“中国天眼”的建设难度,姜鹏用了一个形容词:连滚带爬。因为是一个全新的射电望远镜,没有什么先例可循,整个建设和运行过程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回过头来看,虽然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其实也有运气的成分,如果推倒重来,能不能建得比现在的好,还真没有十足的把握。”
  目前,“中国天眼”已经产出一系列科学成果。例如,借助它的超高灵敏度,脉冲星的计时精度能够提升4—50倍,这意味着人们将有机会首次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在其他相关领域,FAST在未来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样令人期待。
  不过,姜鹏说,“中国天眼”确实让中国在中低频射电上取得了领先地位,但不能因此盲目乐观,因为在其他波段上,中国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努力。
  在姜鹏看来,“中国天眼”的意义,在于它能为科学家服务,为深空探测做出贡献。但姜鹏也认为,“重大的科学发现不仅仅取决于设备的优良性能,也不仅仅取决于科学家的敏锐洞察力,可能还需要一些运气。”
  在调试期间,“中国天眼”曾经面临10万年薪招不到驻地科研人才的窘境,如今,正式运行后的“中国天眼”,人才队伍如何?对此,姜鹏表示,目前在现场负责运维的队伍比较稳定,今年将加大宣传和招聘力度,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以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为“中国天眼”的正常运转提供人才支撑。
  事实上,“中国天眼”早有布局。2019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已经和贵州高校开始联合培养人才。这样,既能让“中国天眼”“就地取才”,也能为贵州培养本土化人才,可谓一举双赢。
  在大窝凼里,如果运气足够好,爬到一个山顶,兴许能看到雾中美丽的“中国天眼”。如果晚上去,则可以看见美丽的星空。
  姜鹏说,这是一道亮丽的科学风景,为了这道风景,坚守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何星辉 张 华 周泓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