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有关内涵的另一个问题是“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应该是什么?受传统教育观念和现行考试升学制度的影响,从学校到家长,大家往往把“教育”局限于让孩子习得知识、学会技能、考出高分、升入名校。不仅学校成了各种考试的竞技场,家庭也被动地充当了这种竞争的“起跑线”和“加油站”,严重扭曲了家庭教育的功能,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加剧了家庭矛盾,更有酿成惨剧的个例。这不只是家庭教育的问题,而是教育和社会的系统性问题。只有教育正本清源,回归本真,家庭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当然,家长的教育观念、社会认知、对子女的期望也是重要的原因。在成才通道极其狭窄的学历社会环境中,家长往往把得高分、进名校作为孩子成功的最高、甚至唯一目标和期望,由此一来,家庭教育就窄化成为升学竞争的助推器,牺牲了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本应得到的宽松、温暖和乐趣。这个问题人们思考和讨论了相当长时间,现在更需要从新时代培养时代新人的高度,系统地思考我们的下一代怎样才能担负起民族复兴、国际竞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重任。可以预期,在激剧变化和创新主导的时代,孩子所要具备的素质越来越综合,不仅需要成为一个有知识和能力的人,更需要成为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由此看来,家庭教育应把目光放得长远,避免片面、狭隘地判断孩子的成长。要深刻思考孩子发展所需,注重孩子的习惯形成、品德培养、素质提高、人格塑造等。 |
第二,关于家庭教育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会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是家庭教育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和谐的家庭关系和良好的家风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没有良好家庭关系的建立就无从开展家庭教育。因此,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应是家庭教育的起点。 |
亲子关系的实质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之爱,这本是由血源关系形成的,还应发展成为家长对孩子成长过程的关爱与理解。父母在生活中给予孩子爱,孩子会从中得到安全感、得到快乐、得到自信,有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养成;父母爱的行为(包括适度的严格要求)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孩子,使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和有上進心的人,对孩子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十分有益。而这种关系不是父母对孩子说教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真正建立充满爱意的互动关系。好的亲子关系会伴随着孩子成长,在进入学校教育阶段后乃至在一生的学习与工作生活中,都会发挥不可替代的正向功能。 |
亲子关系基础上的家庭教育正是其区别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特征所在。在此基础上,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会有所不同,例如对孩子要求和态度的宽与严有时会有争议,其实只要建立在亲情之爱的基础上,家长按照不同年龄和学段孩子的成长要求和基础,做到宽严有度,就会产生教育效果。当然如果宽到不重视、不关心孩子的教育,严到伤害孩子自尊心或身心健康,那就没有尽到家庭教育的责任,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规律,既会伤害到亲子关系,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发展。 |
第三,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出现后,学校教育逐渐成为正规教育的主要形式,家庭教育似乎可以被忽视甚至被取代,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上世纪美国科尔曼教育报告对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作用的研究结论是,家庭教育对中小学学生发展的影响比学校教育更大。当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学生影响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但是,家庭教育的作用是不可被忽视或替代的,我们需要研究和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合作互动的关系。 |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承担好各自的责任。对于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学校教育的作用和形式,教育界正在进行研讨和探索。OECD组织曾经提出了六种未来学校的类型,这启示我们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形式是会发生变化的,这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而我们现在需要讨论的是在转型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如何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尽到各自的责任,并且在此基础上做到“家校合作”“家校共育”,一起把孩子培养成人。我的想法是,在现阶段学校教育应该承担国家规定的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教育的职能,家庭教育则应根据不同的情况,与学校教育相配合,在实现教育目标中发挥个性化、精准化教育的优势,特别是在发现和培养孩子兴趣特长、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增强生活与社会交往体验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优势。要在厘清各自责任的前提下,主动作为,增强效能,而不是互相推诿,增加家校矛盾,抵消教育效果。 |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如何联系和合作也是很重要的。既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作用和功能上是有区别的,那么两者之间只有形成合力,才能相得益彰。因此,“家校合作”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需要共同探索的问题。各地也有相关的经验,学校在传统的家长会、家访、学生学习情况报告单等形式外,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建立家校联系和合作的新模式。至于如何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学校如何对家庭教育给予支持和指导、两者如何良性互动,还需要制度保证,建议制定学校章程,加以明确规定。 |
时代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关系的变化。现代社会正在经历转型,一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化智能化向社会生产生活的加速渗透为教育的内容和形态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家校合作、家校共育提供了技术支持;二是新的学习对象具有新的特征。如学生自我意识开启的时间提前、学习渠道增多、学习能力增强,要更加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三是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过程中,家长地域流动、职业流动增多,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单亲、隔代等家庭类型增多,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诉求也随之改变。针对这些情况,学校和家庭合作的方式和内容都应该有所改变,学校和家庭如何联系、如何协调配合才能使教育的效果最大化,这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索。 |
[table=100%,#fffff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