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端午的思念 
                文/胡铁 
  记得在很小的时候,除了春节,我们小孩子最喜欢过的就是端午节,因为可以吃粽子和盐蛋,还因为——不怎么喜欢吃月饼。
     每次快到端午了,母亲就会带着我们,去附近山上砍取包粽子的棕叶。回家洗净,随后在厨房摆几根矮凳和一个茶几,上面放上一大盆洗得白白的糯米,另两个大碗放的是红枣、枸杞等辅料,还有一个大碗中,装着切成颗粒的老腊肉。再请来勤劳能干的老祖母,一起围着茶几,开始了节前的包粽子工作。 
    慈祥的老祖母是从民国时期过来的老人,见多识广,她每次都是一边包,一边笑眯眯地给我们讲述粽子的故事:古时候,有个叫屈原的诗人,是一个地方的大官。他很有才华,写过很多诗,又爱国,敢对朝廷说真话,所以得罪了人,被流放到荒凉的地方。后来因为朝廷不听他的话,被敌人攻破了国家,他也悲愤得投江而亡。 
    祖母讲到这里,总是皱着眉头,叹口气,手上的活也放慢了节奏。 
    这么多年的聆听,这故事,我们小孩子对这个都能耳熟能详了,便故意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后来人们就驾着船到江中去找他,这就是龙舟赛的起源;人们怕江中的大鱼吃他的肉,就朝江中撒糯米喂鱼,这就是粽子的来源......”
    祖母一听,先是一怔,然后尴尬地笑着摇摇头,自嘲老了。母亲却用严厉的目光把我们一瞪,我们赶紧收敛了笑容。而母亲自己没忍住,却笑了起来。屋里顿时笑声一片。
     这么多年过去了,老祖母早已作古,母亲也老了。而这一幕,却年年在我脑瓜里浮现......随着年轮的递进,对端午的认知,我头脑中也逐渐在加深。 
    其实,中国人过端午的历史很早就形成了,是来自对“龙图腾”的崇拜。而且,最初定的时间是农历五月的“午”日。农历五月,地支也属“午”,十二地支中,“午”方位“天顶”有“阳之极”意象,“午月午日”代表“日月丽天,阴晦消尽”这光明美好的取义,后来因为纪念屈原投江的日子,就定成农历五月初五日。至于划龙舟和包粽子的习俗,先不论是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形成,史学界的看法是各说纷纭。但我倒宁可相信是真的,只因我那阅历丰富又知书达理的老祖母的原因。
    况且,像屈原这样的忠贞不渝的爱国志士,本来就是永远值得怀念的。还有那,才新逝不久,为神州苍生不再受饥饿摧残,而淡泊名利,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研制杂交水稻的袁公隆平;甚至还有,为救落水儿童,见义勇为的大渡口区的优秀教师王红旭;为了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而默默地奉献了一辈子的前辈开拓者们......他们,不都是值得我们深情缅怀的吗?
    就算我标新立异:总觉得,千百年来,端午虽是纪念屈原,却也引申出无数的思念来。不是吗?
    看,端午时节的雨水特别多,说不定,正是因人们对这些国士的思念,而感召老天也为之动容了吧...... 
(重庆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  胡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