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医学家。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 | 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
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虽然一生没有结婚,却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 又与梁毅文被合称为"南梁北林"。
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人物生平
成长
1901年12月23日(光绪二十七年),林巧稚出生在福建省思明县鼓浪屿的一个教员家庭。
1908年,林巧稚上蒙学堂(女子小学校),之后,就读于鼓浪屿怀仁学校(鼓浪屿女子高中)。1913年升入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学院并留校任教。
1921年,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今协和医学院)落成,林巧稚考入该校。
1929年,从协和医科大学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为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也是首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工作

林巧稚在为孕妇做产前检查 由于在协和医院工作成绩突出,她提前晋升为住院医师,并在1932年,被学校派往英国伦敦妇产科医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 1933年,到奥地利的维也纳进行医学考察。1939年,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当研究生。
在出国学习期间,参观了剑桥大学、纽汉姆大学,又在马里兰医学院的妇产科里进修实习了两个月。她几乎用尽了实验室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到有丰富资料的图书馆学习,中午拿出一份夹心面包充饥。除此之外,还广泛地参观了伦敦各家医院和科研机构,如蔡尔斯妇科医院、伦敦妇幼医院、伦敦妇婴医院等。参观了镭放射治疗中心站将先进科学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的设备,这启发提供了她的研究思路,奠定了她研究治疗绒毛膜上皮癌的基础。最后她又到英国皇家医学院妇产科学系,在自己的老师科主任的实验室内进行小儿宫内呼吸课题的研究,她的研究成果被推荐到伯明翰市举行的英国妇产科医学会议上交流,受到好评。
1940年,林巧稚被美国方面聘请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同年回国,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林巧稚和医务人员讨论工作 1941年底,北京协和医院因太平洋战争被日本人占领,她同所有医务人员一起被赶出了医院。因为战争,她的医学科学研究终止了将近10年。
1942年,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开办私人诊所,为了减轻病人的负担,她主动采取降低挂号费、对贫穷患者医疗费减免等措施。不久,又担任了中和医院(前身为中央医院,今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
 林巧稚 1946年,受聘兼任北大医学院妇产科系主任。同年,医学教育家李宗恩受命恢复协和医院,多次邀请她重返协和,她再三考虑,辞去了两院主任职位,停止了诊所开业,于1948年返回协和医院,同时又把她的学生一起调回了协和医院妇产科,并在此工作直至去世。
1956年6月,中国第一个妇产专科医院北京妇产医院建成,林巧稚担任第一任院长。
1959年,林巧稚当选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并被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文革开始,随着协和"收归国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造"运动展开。林巧稚被划为"重点改造对象"、"反动学术权威",被发配到病房做护工,清洗便盆、倒痰盂……这些工作她都做得一丝不苟,毕竟,她还没有离开协和,她说这已经是再幸运不过。"文革"结束后,林巧稚已近80岁,体质逐渐衰弱。
1972年至1974年,先后出访美国、加拿大、瑞士、法国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
1973年,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顾问,任期5年,至1977年。
患病
 林巧稚和首都医院托儿所的儿童合影(1979) 1978年12月,林巧稚和楚图南率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赴西欧四国访问,在英国因患缺血性脑血管病返回中国。 在首都医院,经检查,她被确诊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栓、心脏病。患病期间,她开始在轮椅上、病床上写关于妇科肿瘤的书籍,直至4年后,50万字的专著《妇科肿瘤学》完成。
1980年12月2日,病情加重被送进医院。虽遭亲友劝阻,但她还坚持工作。此时,她早已不是住院医师,但她要求值班医生和护士,只要病人出现问题,即使是半夜也要马上通知她。甚至在去世前一天还接生了6个婴儿。
1983年春,林巧稚病情恶化,陷入昏迷,她总是断断续续地喊:"快!快!拿产钳来!产钳……"这时护士就随手抓一个东西塞在她手里安抚她。同年4月22日,林巧稚在协和医院逝世。遗嘱中,她将个人毕生积蓄3万元人民币捐给医院托儿所,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
主要作品
林巧稚曾带领医务人员深入城乡,考察妇女和儿童的疾病,主编了《家庭卫生顾问》、《家庭育儿大全》等书。 率先对妇产科学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许多研究结果发表于《用造袋术治疗后腹壁囊肿一例》等文章中。这些都是中国以往妇产科医学史所未涉及到的领域。(注:外文文献中林巧稚署名为Lim KT)
论文林巧稚.用造袋术治疗腹壁囊肿一例.中华医学杂志,1930,16.Lim KT.Spontaneous pneumothorax In new born.Chin Med J.1932,46:986.Lim KT.On foetuses with cephalic malformations delivered in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from July 1st 1922-Jan 1st 1934.Chin Med J,1956,49:624.Chin TL,Lim KT.The yeast-like fungi found in the bagina of pregnant and non-pregnant women.Chin Med J,1936,50:1211.Leach CN,Zia SH,Lim KT.Attempt to immunize newborn infantants to tetanus neonatorum through administration of tetanous toxoid to Pregnant mother.Am J Hyg,1946,24:439.林巧稚.乙酰胆碱在正常分娩机制中的作用.中华生理学杂志,1949,17.林巧稚,连利娟,唐敏一.从病理检查和尿绒毛性腺激素定量试验讨论子宫绒毛膜.上皮癌的预后.中华妇产科杂志,1957,2:128.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教研组,北京妇产医院.北京市88988居民地区子宫颈癌普查结果初步报告.中华妇产科杂志,1960,8:99.林巧稚,连利娟.24例良性葡萄胎及恶性葡萄胎转移的研究.中华妇产科杂志,1963,9:271.林巧稚,连利娟.恶性葡萄胎85例诊断及预后的探讨.中华妇产科杂志,1964,10:370.林巧稚.避孕、人工流产和输卵管结扎术的几个问题.人民军医,1964,5:32-27.
著作
林巧稚,主编.农村妇幼卫生常识问答.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林巧稚,主编.家庭卫生顾问.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林巧稚,主编.家庭育儿百科大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林巧稚,主编.妇科肿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