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乒乓"选进国家队 |
1952年10月第一届全国乒乓球赛(当时名称是"冠军赛"),就在这次全国比赛上,邱钟惠与当时的超级球星孙梅英同在一组,虽然她输得很惨,两局合起来还不过20分,但小邱并不胆怯,一样瞪着眼睛来拼。到了争夺前八名的时候,对手是一位曾经胜过孙梅英的东北好手邱宝云。邱宝云已经年近四十,是大学教师,球龄比邱钟惠的年龄还大,经验十分丰富,其反手推挡固若金汤。可是小邱对老邱毫不畏惧,一上来便展开猛攻,并不时偷袭对方的正手弱点,令老邱反而紧张起来。由于两人打得十分精彩,往往一分球打上十几个来回,引起全场观众的注意。当双方各胜两局之后,人们看得更兴奋了,连当裁判员的国家足球、篮球集训队员也在一旁呐喊助威,不知谁先喊出一句:"小乒乓加油!"大家也都不约而同地高呼:"小乒乓加油!"小邱在他们嘴里竟成了"小乒乓"了。第五局最后打成24:25时,人们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只见小邱连攻六板都被老邱挡了回来,终于以26:24结束了这场惊险的比赛。小邱没进八强,但是她年纪小、风格好、拼劲足、敢进攻、不畏强手,因此被大会评为"候补国手",并参加了赛后的集训。 |
由于新加坡不发入境签证,中国队无法参加亚洲锦标赛,小邱也就回到昆明一中。正当邱钟惠专心致志地读书的时候,却突然被抽调到云南省女子排球队,担任重要位置的"二传手"。也许是"命运里早安排,半点不由人",才过了几个月,也就是1953年的初夏时分,邱钟惠又意外地接到西南行政体委的通知,要她跟随刚从20届世乒赛归来的国家队到四川省做巡回表演。接着,被正式调到北京,参加国家队的训练。 |
打开女子世界冠军之门 |
1961年4月14日晚,位于北京东郊新建的工人体育馆内座无虚席,比赛大厅灯火通明。这里正进行着第26届世乒赛女子单打决赛。 |
对阵双方是中国的邱钟惠和匈牙利的高基安。前者是曾经参加过三届世乒赛的中国队主力队员,两年前已攀升到世界女子单打第三名,而且在这次决赛之前以3:1淘汰了罗马尼亚名将亚历山德鲁,手风正顺,战意更盛;而后者则是多届欧洲冠军,以近台逼削驰名于世,刚在上午打败了上届冠军松崎君代,信心倍增,士气如虹。过去几年,邱钟惠与高基安曾经四度交锋,互有胜负。因此人们估计这场比赛必是势均力敌,精彩纷呈。 |
现在,场上的比赛已打完了三局,高基安以2:1领先。 |
第四局一开始,高基安6:3占先,邱钟惠不甘示弱,紧追上前,两人从11平缠至15平后,邱钟惠越打越顺,以20:18超前。这时,她拉了一板右角,高基安削球擦网而过,邱扑前救出高球,高基安立即大板杀向中路,好一个邱钟惠,竟能飞步顶回,高基安还原不及,再攻出界,21:18,双方各得两局。 |
决胜局打响了,0:4落后的邱钟惠毫不气馁,沉着地运用长攻短吊、声东击西的战术,将比分追成9:9。高基安在奔跑中救起一个险球,竟中台角擦边,10:9。换边再战,赛况已成白热化,每一分球都起码十个八个来回。邱钟惠从一路落后追至17平,这时的高基安显得有点急躁,一个发球抢攻打出了界。18:17,邱反超前,形势顿时逆转。邱钟惠反手发出直线的侧上旋球,然后猛攻右角,被高削回,邱放短球,高跨前搓接,邱趁势侧身冲一个斜线,高仓忙中削出半高球,邱立即抓住时机空袭中路,可是却被高救起,甚至还施以反攻,邱亦防住……就这样,双方你来我往,再战了几个回合,邱突然失误,打成18:18。这时,许多观众已经激动得坐不住了,全场气氛一片沸腾。邱钟惠突然发出一个大角急球,再闪电似地侧身扣杀直线得手。19:18。攻五板,再一记打回头,20:18。此后,各得一球,邱钟惠终于以21:19结束了这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斗!吉·盖斯特杯上第一次刻上了中国姑娘的名字,而邱钟惠,也就成为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位女子世界冠军。 |
是她,披荆斩棘,冲破了重重障碍,亲手打开了通向女子单打世界冠军之门。从此,林慧卿、胡玉兰、葛新爱、童玲、曹燕华、何智丽、乔红、邓亚萍、王楠……一个接一个、一次又一次地捧起了这个银光闪闪的奖杯。 |
活泼好动的"白妹妹" |
邱钟惠出于官宦之家,父亲邱天培曾是腾冲县的县太爷。他负责督建凌驾于滔滔怒江上的惠通桥,1935年12月22日,桥梁竣工之时,正好是女儿出生之日。双喜临门,帮替女儿取名钟惠,以作纪念。 |
小钟惠虽然比较瘦小,但皮肤白皙,惹人喜爱,人们都习惯地喊她"白妹妹"。有谁料到,这位"白妹妹"在26年之后竟会成了国际乒坛的一代天娇,名震天下。 |
邱钟惠从小便活泼好动,顽强勇敢,整天价地爱跑爱跳,捉迷藏,打野仗,一点不像个女孩子。她在学校里更是运动场上的活跃分子,除了打乒乓球,还爱上排球、篮球、田径和体操。初到昆明女一中,便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市中学生运动会,竟获得了女子组一百米短跑亚军和跳远第三,而且她担任主力的排球队还夺得了金牌。从这些成绩来看,她完全具备一名优秀运动员的潜质。 |
在中学时代,她十分热衷于看小说,往往为此废寝忘食。由于她看书不择光线,吃饭看,走路也看,尤其是躺在床上隔着蚊帐看,结果弄成了近视眼,戴上了眼镜。以前我们都喜欢叫她"孖圈"(两个眼镜圈)。屈指一数,乒坛史上,戴眼镜的女子世界冠军恐怕就只有邱钟惠和葛新爱两人(男子也只有日本的伊藤繁雄和河野满)。 |
搞科研"如鱼得水" |
1963年27届世乒赛后不久,28岁的邱钟惠结束了整整10年的运动员生活,先后担任了北京队和国家队的教练工作,匆匆地又度过了十几个寒暑。 |
1973年,她决定转搞体育科研工作,调到国家体委科研所,协助早已梁焯辉老教练专门从科学的角度去研究乒乓球运动的学问。 |
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乒乓球运动员,又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从事研究工作就可以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在她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在梁教练和吴焕群等人的帮助下,邱钟惠的乒乓球研究逐渐有所成就:先后与老运动员及科研同事写出了《乒乓球的打法与技术》、《现代乒乓球技术的研究》和《中国优势竞技项目制胜规律》等巨著,从科学理论和技术、心理、生理等各个层面对乒乓球运动做出了比较精辟和细致的论述,深受中国以及国际乒乓球界人士的欢迎。 |
由于这些成就,邱钟惠获得了全国科学大学"重要成果奖"和"中国科技图书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