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89|回复: 1

西夏铁钱小议

发表于 2011-1-2 10:58:1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建国以来,在西夏故地的东部,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屡次出土西夏天盛元宝,乾祐元宝铁钱,这些铁钱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            数量大。西夏铁钱的出土往往是一次即出成百上千斤,是个引人注意的现象。如据内蒙古《临河县高油房西夏城址的调查》一文描述:“在古城的东北部,东门内约五六十米范围内,大跃进时挖出了大批铁钱,已锈结成数百斤或千数百斤的大块,砸碎后投入小高炉炼铁,现在还保留有几大块,砍削方整,放在供销社门侧供人踏坐。我们到现场捡拾时,数十斤一块的还很多,字迹都已不能辨认,从钱缝中砸开只认到过一次‘乾祐通宝’四字”。据描述估计,这应是一处窖藏钱币,数量恐要在万斤左右。
在依克昭盟达拉特旗盐店公社新开渠大队哈儿壕八〇年也曾一次发现
2096.2斤窖藏铁钱,数量有228934枚,内中有天盛元宝约2千余枚,乾祐元宝2万余枚,内中又分大中小三式,还有些字迹锈蚀不清,仅辨认出一枚北宋“政和通宝”铁钱。
内蒙古包头市以东600华里黄河北岸阴山南麓的阿都赖村,81年也曾一次出土二百多斤窖藏铁钱,内中天盛元宝约占1/10,素背,仅发现一枚背后穿上有一“西”字。另有宣和通宝铁钱数十枚,此外约万枚乾祐元宝,大小可分二式,素背。全部窖藏只有此三种,无铜钱。
从以上三例可以看出,铁钱要么不发现,一发现即是成百上千斤,数量颇多。
  
二.            钱品较单纯。从各处窖藏发现的铁钱看都不外以天盛,乾祐为大宗,另有极少量北宋政和或宣和通宝铁钱。目前还没有发现铜铁钱混合窖藏的情况。虽然西夏天盛,乾祐都有汉文铜钱,乾祐宝钱还是西夏文铜钱,但均没有发现在一起窖藏的情况。
  
三.            据目前掌握的资料,铁钱的集中分布都在内蒙古的巴彦卓尔盟,伊克昭盟,包头一带,也即河套地区,从西夏故地来说则是兴庆府(今银川)以东,西夏的河北安水路和与金的麟府二州接境的夏州,胜州境内,是西夏古国的东北一隅。
        但如果从近年来西夏故地兴庆府附近出土的窖藏钱币看,内中绝大多数仍是北宋铜钱,少量为金正隆通宝,而西夏自己的铜钱极为寥寥。并没有铁钱夹杂其中的现象。如宁夏石咀山大峰沟出土窖藏钱币8599枚,内中北宋钱7300枚,占总数的85%,西夏货币122枚,全部为铜钱,仅占总数1.42%。榆树台总计出土5441枚,内中北宋4747枚,占总数的87.24%,西夏铜钱48枚,仅占0.89%。盐池出土5000枚,西夏天盛铜钱仅30余枚,仅占0.6%,在西夏八号陵区也发掘出许多北宋铜钱,而只有硕果仅存的一枚西夏“光定元宝”铜钱。
  
这就使人不禁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这样的巨额铁钱会集中出现在河套地区呢?据我们不成熟的推断,应与下列几个因素有关。
我们先看看河套地区的地理情况,夏国东境黄河一线是与金相交的国境线,金的云内州(治柔服,今托克托县白塔村古城),东胜州(治东胜县,今托克托县城关附近),这二州又和黄河沿岸的绥德,保安,环州,兰州等都是宋与夏,辽金与夏进行贸易活动的榷场所在地。也历来是这几个并存政权的分界线。榷场的设立必然要促进这些地区交换频繁,使商品经济得到发展,钱币的流通量自然要增加。特别是东胜榷场,是金朝在大定十二年(1172年)关闭了保安,兰州榷场,又在大定十七年(1177年)关闭绥德榷场后,仅存的一二个没被关闭的榷场之一,一直到天庆四年(1197年),金才陆续恢复旧有榷场,据此也可看出东胜榷场的重要性。达拉特旗为夏的河清军旧地,与包头不过隔黄河而相望,夏人还常从河清军渡河,由云中而至鞑靼,因此之故,这一带无论交通贸易均较发达,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货币在这一地区需要量也要相应增加。
在夏与宋辽金的贸易中,额尔多斯地区的青白盐历来是夏的坚挺的物资出口大宗。鄂托克旗境内的乌池,白池所产的青白盐味甘质美,为人所欢迎,并成为河东解州的解盐的竞争对象。市西夏政府的重要财产收入。也是两界边民私相贩卖的走私物资。伴随着这一地区大宗的贸易活动,以物易物是不能适应形势需要的,所以钱币也要在河套地区有所出现。
关于西夏政权的铸钱活动,一般多以夏仁宗赵仁孝天盛十年(1158年)正式设立通济监铸“天盛元宝”钱始。但据近年来出土实物可知,早在惠宗赵秉常时即已铸有西夏文的“大安宝钱”,最近在内蒙林西县三道营又发现汉文的“大安通宝”和西夏文“大安宝钱”同时出土,虽然“大安通宝”汉文钱尚有争议,但西夏文“大安宝钱”意见还是一致的。即以大安(1075-1085年)最后一年计算,也较文献记载天盛十年(1158年)提前了七十三年。关于赵仁孝铸钱,据《西夏书事》卷三十六有:“自茶山铁冶入于‘中国’,国中乏铁,常以青白盐易陕西大铁钱为用,及金人据关右,置兰州等处榷场,若以‘中国’钱贸易,价辄倍增,商人苦之。仁孝乃立通济监,命监察御史梁惟忠掌之,铸天盛永(应为元)宝钱,与金正隆元宝通用,金主禁之,仁孝再表请,乃许通行”。即是说夏换来的大铁钱与金再行贸易却遭贬值,使商人吃亏,夏国蒙受损失,鉴于这种情况,夏乃发奋自己发行钱币。但这并不意味着天盛以前没有铸币活动,只是数量极少,未引起史家注意。并且这少部分钱币恐怕也不是正式作为市场流通用的,而是一种纪念币的性质,在年节喜庆之日作为玩意儿赏赐群臣后妃的。作为正式设监发行本国货币应仍以天盛十年始。其中又有铜铁之分,据目前发现只有天盛,乾祐两种汉文铁钱。而这两种钱在数量和分布上又多集中在河套地区。
除上述贸易方面的原因外,在铁矿的来源上也稍加探讨。西夏金属紧张,但主要是贵金属,虽然史载也有铜,铁缺乏云云,但实际上铁荒并不严重,并且夏境还产铁并企图和辽换铜。如《西夏书事》卷二十载夏拱化元年(1063年)“二月市铜于契丹,契丹不许。”又载:“灵夏产铁少铜,谅祚遣人私与契丹民市易,契丹主下诏禁之”。西夏的东境夏州即设有冶铁务,是专门制造兵器甲胄之所,夏国的冶铁技术高超,夏国剑是有口皆碑的。《西夏书事》记夏延祚三年(1040年)“设冶铁务于夏州,冬十月官军分道来攻,拒却之。夏众甲胄皆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入。盖夏州多铁,州东设冶铁务,去河东麟府界黄河西八十里”。夏州即今鄂尔多斯东部,治所在内蒙古陕西交界处的白城子。冶铁务去麟府二州黄河西八十里,恰在河套之内,也即铁钱分布区。这些铁钱也应是靠近铁矿之处,即山冶铸的。
作为国内通行货币为什么兴庆府以西却没有发现铁钱呢?是否可以大胆推测一下这样的事实:我们知道有宋一代币制最乱,为弥补铜源不足,防止铜钱流入辽金夏境内,曾大量铸造铁钱,四川和与辽金夏接境的陕西和河东二路即是铁钱流通区。宋与夏的交易也有部分以陕西大铁钱进行。金人占据关右地区后继续实行对夏的铜禁政策,在这种情况下才迫使夏发愤大量铸造铁钱。但是夏人手中的北宋铜钱还是不少的,自己也铸造了部分铜钱,夏人也可能从宋控制铜钱外流的措施受到启发,因而曾规定与金贸易区为铁钱流通范围,河套地区恰恰产铁,又是贸易口岸,铁钱因之而大量出现似与上述有关。

  
原载《中国钱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 11:01:11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