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好新闻是什么样子?
作为一名基层宣传工作者,你是不是和我一样,总是为自己发现不了好的新闻线索、写不出好的新闻稿件而苦恼?如何找到好新闻?怎样才能写出好新闻?好新闻是什么样子?
前几天,有个记者朋友买了一本书叫《好新闻的样子——中国新闻将作品赏析》和我们通讯员分享。我有幸向他借到了这本书学习,读罢真是受益匪浅。
著名新闻理论家、作家、曾担任过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梁衡在《好新闻的样子——中国新闻将作品赏析》序言中热情推荐:什么是好新闻,很难有一个如数学公式一样的统一标准。但不管怎样,每年由中国记协评选出来的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为我们认识和了解好新闻提供了鲜活的样本。截止2020年,中国新闻奖已评选了三十届,累计评出获奖作品7300多件,这些作品是新闻界公认的“样板”和“标杆”。
无论是全国好新闻奖还是中国新闻奖,《长江日报》都从来没有缺席。《好新闻的样子——中国新闻奖作品赏析》是以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的编辑记者获中国新闻奖的作品为分析对象,通过具体的稿件,权威的评析,深入浅出的理论、翔实的方法实践,阐述了新闻写作的基础理论知识、探讨各种题材新闻写作技法与技巧,在我看来,他既是一本具有很强针对性、指导性的新闻著述,又是一个航灯,照亮我们这些宣传工作者在新闻道路上的方向。
作为企业的基层通讯员,每天除了生产、检修,就是各种会议,琐碎的工作、不以为然和见惯不惯的麻木的工作态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不知道该写什么?该宣传什么?错失了一个又一个好新闻,一个又一个好故事。
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在第29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评三等奖的通讯《试错机会是最好的创业政策》,作者贺亮在武汉大营商环境下,在一次会议上获得了该新闻线索,但他没有写成一般的会议报道,而是历时两个月的采访,写成了这篇主题宣传报道。他的新闻敏感性和执着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他说,作为新闻人,他希望自己能够时刻保持狗一样灵敏的新闻嗅觉。新闻每天都是新的,抄材料,炒冷饭,拾人牙慧,人云亦云的报道,不可能赢得受众的喜爱,只有从真实的工作生活中细心寻找慧眼,发现那些鲜活的“鱼“,水灵的“料”,再经过自己的精心加工,匠心独运,才能写出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
在2012年度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武汉晚报的通讯《留守儿童第一校名额堪比“专家号”》。该学校所在地是武汉最远的城区,往返一次要100多公里,记者周锐前前后后去了11次,花了近2个月的时间,掌握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为报道的推出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真新闻在基层,靠勤跑来发现,好新闻在眼前,靠慧眼来识别的,作为基层的宣传工作者,我们也许没有机会报道时代的大新闻,但我们可以讲好身边的故事,通过参加各种会议、学习上级会议精神和领导讲话精神、多跑现场、多和干部职工沟通,相信好新闻、好故事就在我们身边。
新闻发现线索是基,事实是本,价值是魂,好的新闻作品仅有意思不行,还要有意义。写新闻不是自说自话自娱自乐,更不是自以为是,而是要了解亲近目标受众,把重要的做成需要的,把有意义做的有意思,这样才能用优质内容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形成思想舆论的强大引领力,营造意识形态清朗空间。
我们集团目前正在开展“立业新天钢,讲述好故事”活动中,如何讲 “故事”、讲 “好故事”、“讲好”故事,《好新闻的样子——中国新闻奖作品赏析》这本书中也给了我们做好典型人物发掘与报道以诸多启示。
注重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可以深化主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可读性和真实性,他是通讯中最丰富的表情符号。获得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通讯《孩子,武汉有你们的家》中这样写道:“武汉大学九区二栋一门301室,建筑面积79平方米,杨昌林的家。简谱房间里最打眼的装饰是客厅上的一幅藏式挂毯。五屉柜的油漆剥落了,穿衣柜的镜子也有些磨花……杨昌林家里唯一赶过时髦的1987年就早早安装了的电话,有了电话和孩子们联系起来方便。电话24小时随时可能响,每一次铃声都牵动着阿爸阿妈的心。”从以上细节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对杨昌林家里简谱家具的描写,让每月退休金仅两千多元的杨昌林和他的家人在艰苦条件下,32年里无私帮助藏族学生的形象跃然纸上,他的精神境界令人佩服,正是因为这个细节,读者被杨昌林一家人奉献不止,超越民族,超越地域的大爱情怀,深深地打动,难以忘怀。
带着感情去采访、去写。武汉晚报田巧萍、鲁珊两名女记者,为了写好王争艳,当起了王争艳的实习医生,与王争艳跟班出诊达一个星期,泡在社区里,泡在平民百姓中,走访患者和家属达数十个,获得了第一手真实而鲜活的材料。以《上医之境》这篇通讯写出了“小处方医生”王争艳十几年如一日,在社区医院工作,把病人当亲人,宅心仁厚,医德高尚,广泛受到人们尊重与爱戴的好医生形象。为了报道时任武昌区信访办副主任吴天祥一心为民的感人事迹,记者在近1个月的时间内,骑着自行车与吴天祥一起走街串巷,排污水、通烟道、修房顶、调解矛盾、资助贫困户,怀着感动采访,带着同样深深地对老百姓的感情写稿,从记得满满吴天祥数百件事例中精选了四件最感人的故事,写成了通讯《爱的最高境界》,让我们在字字句句中都能读出爱——一种对人民群众的真挚的深厚的爱!
让典型如针尖般锐利。余少华毕业于武汉大学,后来在武汉邮科院获得博士学位,并留院工作,创办了高科技公司“烽火网络”,按照常规,我们可以搞一个“定评”式的人物通讯,全景式的报道他求学、科研、创业的事迹也未尝不可。但是记者了解到,他在国际电信联盟上提出三项标准,而且通过在国际电信联盟专业会议上的交锋,他提出的两项标准获得批准,就决定只报道他提出的三项标准,这一角度的选择,避免了典型人物报道的面面俱到。记者以《为世界通信业画“跑道”——记武汉邮科院于少华博士》为题,主题的提炼,让整个报道既有时代高度,又有价值深度。
仔细品咂这些好新闻,好新闻的样子在我们面前也逐渐清晰起来。好新闻是什么?是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锤炼;是带着情感真正沉下去,用心捕捉到的打动自己,也打动别人的故事和瞬间;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是一字一句的打磨;是像热爱生命一样的对工作的热爱。
文/张转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