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820|回复: 0

身上有土气 革命有朝气

发表于 2021-6-28 22:38:2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建党100年即将来临的日子里,我一直在搜寻身边的经过时间沉淀依然被铭记的老党员,以便让这种纪念更加走心。
“身上有土气,革命有朝气”,突然蹦出来的话唤醒了我遥远的记忆。小时候,在我们想偷懒或者比较软弱的时候,经常会听母亲精神振奋地这么说。她说的这句话,是从她的舅公——也就是我应该叫舅老爷——那里听来的。“他叫严如湛,毛主席都批示过要学习的劳动模范”。这么说的时候,母亲脸上泛起自豪的表情,目光里有着坚定的确信,并且精神振奋。这种振奋的能量,要么以她认为最有效的方式传递给我们,要么促使她自己去劳动。只是多年来,我总是把这句话理解成一种振作的口号,一种亢奋的情绪,而对其背后实质内涵的理解一直停滞不前。对这位从未谋面的舅老爷也没有感性上认识,再加上岁月的遗忘,一切都觉得模模糊糊。但这种事情好比皮肤的痒一样,最好别去挠,一旦挠了就得搞个清楚、搞个舒服才肯罢手,我对舅老爷的情况就是这样。
从去年开始,我在和亲戚的聊天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话题扯到这位前辈身上。当然,聊的最多还是母亲,都说他是个“实干家”,是靠硬干的。我试图掏空他们的记忆,以丰富心中这位老党员的形象。另外,也没有忘了神通的“度娘”。只是这次的痒不一般,因为了解越多,就越想知道背后的原因,一个农民是如何仅仅依靠农田劳动而获此殊荣的?越想越痒,简直是害“皮肤病”了。今年1月,我让小舅舅作向导去了趟舅老爷生活的俞赵村。村口几幅墙画是当年华国锋主席来俞赵村的情形。四千多人口的大村子,房屋稠密,还有很多老房子,这是个有历史底蕴的村子。我们还顺便拜访了连他都已陌生而我从未谋面过的亲戚,搞清了身份和辈分,自然一下子就亲切了。知道我们的来意后,便带我们去老房子纪念堂,可惜不是开放日。3月份又特意跑了一趟,老房子叫嘉欣园,是康有为起名并题字。是清末当地的富商所建,一座中西合璧的三开进大房子。近些年修缮后,展示着当地历史上有名望的人物和事迹,现在是省文物保护单位。老党员也在其中,那里陈列着他的事迹、照片和一些遗物。
严如湛(1918-1988),桐庐富春江俞赵村俞家自然村人。农民出身,1954年入党,先后任俞家大队副书记、党支书,富春江公社革委会副主任、中共桐庐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中共杭州市委委员、中共浙江省委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要求各级干部同普通劳动者一样,参加一定时间的体力劳动。1959年初,俞家大队党支部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央指示,动员和组织干部参加劳动,决定把干部下到生产队,不仅要按规定就地参加农业生产,实行边劳动边工作的领导方法,还要根据生产队的经营状况参与年终分配。
作为党支部副书记兼大队长,严如湛主动请缨带领妻子、儿女到后进队落户,帮助改变落后面貌。一开始,考虑到他全家人去会减少家庭收入,支部只同意他一个人去。但严如湛认为,只有全家人一起去,与所去队的社员劳动分配紧连在一起,才能使人相信你人去了,心也去了。1959年,他落户到年年赔产的第二生产队,干了一年变为超产五千多斤;1960年,他到了上一年减产二万多斤第一生产队,干了一年,成为全大队增产最多的生产队,增产粮食一万二千斤;1961年,他又落户到农具资金缺乏、困难最多、产量最低的移民生产队,带领社员群众连干两年,全队粮食亩产从1960年的260公斤提高到1962年的500.5公斤,生猪从1头增加到41头,社员集体纯收入从平均每人31元增加到74元,后进队跃入了先进队的行列。四年间,他带着全家三次到后进队落户,带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千方百计改善经营管理,推广新耕作技术,使三个后进队都改变了落后面貌。
1963年5月9日,毛泽东主席为《浙江省七个干部参加劳动的好材料》作批示,严如湛是其中之一。批示内容为:“干部和群众一道参加生产劳动和科学试验,使我们的党进一步成为更加光荣、更加伟大、更加正确的党,使我们的干部成为既懂政治、又懂业务、又红又专、不是浮在上面、做官当老爷、脱离群众,而是同群众打成一片、受群众拥护的真正好干部。”
“手捏锄头,身在田头,才能了解群众。手上老茧越厚,继续革命的斗志才更旺盛。”这是严如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三下后进,妻子已有不满,埋怨他是“雨天挑稻草,越挑越重”,硬要从“米箩”往“糠箩”跳,然而老严却一意孤行,坚持“一个队好不算好,要队队好才算好”,把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信仰实践到工作与生活中。
“饭里不能掺沙泥,脑子里不能有私心,要一心一意建设社会主义。”1963年后的十年间,严如湛也是如此要求自己的。如有会议,他就提前起床,到田边走一遍,把生产队工作交待好再去开会,只有在身体实在吃不消的情况下才会休息,他就像一台“永动机”,为社会主义事业不知疲倦……
看完了这些,我感觉“痒”好了些,但并未痊愈。因为严如湛的孙子又在俞赵村当村书记了。他把自己的厂放一边,努力改善村容村貌,保护修复古建筑,正为建设新农村而忙碌着。想起一月份拜访的那位亲戚说的“人家当干部都想捞点,我们家当干部都要拿点出去的”。看来还要一直“痒”下去,因为这份“痒”里有敬佩、有纪念、有传承,也有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三月的艳阳天,泥土散发着春天的味道,满眼的油菜花,一切都显得那么朝气蓬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