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85|回复: 0

三代人奋战30年的一条渠

发表于 2021-6-29 13:51:0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工人日报
  南枕昆仑山皑皑白雪,北踏塔克拉玛干浩瀚大漠,新疆策勒县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水量仅35.5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2955毫米,农作物全靠冰雪融水灌溉。
  因为缺水,策勒县历来是“沙进人退”、“风吹城跑”。在策勒的历史上,县城有过3次迫不得已的搬迁。上世纪60年代起,策勒县跨越30年,历经三代人,在茫茫戈壁中打通了一条绿洲大动脉——战斗渠,将沉睡千年的荒漠变为绿洲热土。
  一天三缸子水三个馕
  在策勒县战斗渠纪念馆里,摆放着磨秃了的十字镐、残缺的坎土曼、变形的铁锨,以及背石头的木架子等。上世纪60年代,各族群众就是用这些工具,从昆仑山脚下的奴尔乡博朗台村向达玛沟乡托克玛村修建了全长86.3公里战斗渠,将奴尔河水引入平原乡镇。
  为了修渠,策勒县先后11次组织大会战,最多时一次动用1.2万人。战斗渠754万立方米土方量,基本上是靠当地农民用坎土曼和十字镐挖出来的;砌筑渠道的58.8万立方米石块,也是农民弯腰驼背、一步一步从戈壁滩背回来的。
  原策勒县水利局副局长阿西木·肉孜的青春记忆都留在了这里。1960年3月,战斗渠开工,他是测量队唯一的技术员,每次外出测量时间短则七八天,长则十来天。测量仪器、食物、水和行李都放在骆驼背上,测量队员只能步行。
  没有地图和经纬仪,也没有可参照的水文资料,阿西木·肉孜和队友只能根据奴尔河历年洪水留下的印迹,沿着河床逐段用石块、红柳枝、芦苇做标志,给即将修建的战斗渠定位、放线。近百公里的河段,他们就是这么一步步反复测量了5次,最终确定了一条既短又直的渠线。
  “水利工地缺水缺食物,每人一天只有三缸子水、三个馕,饭都是用脏水做的。”阿西木·肉孜对那段岁月记忆犹新,“住的是地窝子,冬天露宿在戈壁上,寒风难挡。有些人合铺相互用体温取暖,有些人点起了篝火,烤火过上半夜,下半夜就睡在烧热的土地上。还有的农民挖个沙坑把自己埋进去,靠白天太阳留在沙子里的余温抵御夜间的寒冷。”
  工人发明“卡内塔”
  战斗渠渠道上段底宽12米,下段6米,深度从1.6米至2.3米,护坡和渠底采用南疆特色的干砌卵石工艺。没有专门的项目资金,整条渠所需石块全靠农民从戈壁滩一块块往回背。
  采集符合要求的石头,就成了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石头是否符合标准,直接关系着水渠建设的质量是否合格。由于大渠穿越沙漠腹地,并不是所有的渠线周围都有卵石,近的石块捡完了,他们就往远处走。卵石备料全靠人力,重达五六十公斤的石头人力搬运十分困难。
  艰巨的任务逼着人们想办法,经过不断地摸索,工人造出了“卡内塔”。“卡内塔”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将几根木棍,通过榫卯组装,就成为了搬运石头的得力工具。大家背着“卡内塔”搬石头,这个简易工具成了战斗渠建设成功的基础保障。
  不仅有“卡内塔”的发明,还有新型渠首的建立,以柔克刚的防磨塑板,以及闸口二级跌水的设计和引水冲砂建渠技术。这五项凝结了群众智慧的创新,不仅解决了战斗渠建设中的难题,还为以后的水利工程建设打下了基础,其中有的在全国推广应用。
  64名民工牺牲在工地上
  “修渠的时候,年龄最大的超过60岁,最小的才14岁,三分之一的劳动力是妇女。她们和男工一样,每天在戈壁滩上背石头。”阿西木·肉孜感叹道,60年过去了,很多参加过战斗渠劳动的人都已经不在人世。
  在策勒县战斗渠纪念馆的一面墙上,记录着那些不朽的名字和英雄事迹。
  1963年冬天,固拉合玛乡年仅22岁的买吐逊背石头时不慎在冰面上滑倒,背上的石块重重地砸到头部……1987年9月26日,人们正在引洪冲沙,不料沙丘突然崩塌,四人瞬间被掩埋到沙堆里,其中两名牺牲。
  64位民工先后牺牲在战斗渠工地上,其中有17人连名字都没能留下;69位英模,他们有的是干部,有的是农民。其中战斗渠管理站的艾沙一家三代都在战斗渠工地上出过力、流过汗。他在战斗渠建设工地上恋爱,在工地上结婚,在工地上生子。6个儿子有两个出生在战斗渠工地,两个儿子继承了他的事业,从事水利工作。连续参加10年战斗渠建设的卡斯木·阿西木修渠返回后,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4年了……
  1990年9月7日,策勒县隆重举行通水仪式。耗时30年的战斗渠建成通水,全县3000多名各族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庆祝这一时刻。
  现在,在策勒县,每逢节庆活动,总会有一款名为“战斗渠”的矿泉水放在宾客面前。这个曾经因缺水在历史上3易县址的地方,现在不但有了安全、干净的水源,还做起了“水经济”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