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90|回复: 0

学习党史:讲巾帼英雄故事(53)-- 郭凤莲

发表于 2021-6-30 12:19:2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郭凤莲,女,汉族,1947年9月生,山西昔阳人,196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11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大专学历 。
现任全国人大常委,大寨村党总支书记 、经济开发总公司董事长 。
人物经历
1968-1978年担任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中共昔阳县委委员、副书记,山西省革委会副主任;

1980年调任晋中果树研究所副所长;
1991年被任命为中共昔阳县委常委、大寨党支部书记;
1992年当选为昔阳县政府副县长;
1994年任山西省妇联副主席;同年改任昔阳县委副书记;
现任全国人大常委 ,大寨党总支书记、经济开发总公司董事长 。

人物事迹

俏董事
年过六旬的郭凤莲衣着色彩明快,手机手包精致时尚。她的嗓音一如年轻时,脆、亮、透、远。
"会表达、干活不惜力、能歌善舞会演戏。"大寨村83岁的劳模宋立英说,"因为郭凤莲综合素质较高,所以当选当年'铁姑娘队'队长。"
昔日"铁姑娘"回忆当年的劳动场面,一定少不了这样的情景:郭凤莲带领大家高唱一首首革命歌曲,自我激励创造一个个农业奇迹。"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高山挡不住太阳,困难吓不倒英雄汉。"
除了能歌善舞,曾经做过基干民兵的郭凤莲,还是打枪的好把式。据了解,她曾经取得5发子弹打中49环的记录。
"只有靠劳动才能解放自己。"郭凤莲对那段农业生产历史充满感情。她们干着劳动强度和男人一样的重体力活,并在精神上"自由"。
数十年过去,昔日的"铁姑娘"变成了如今的大寨集团董事长。眼下,养花和刺绣成为郭凤莲工作之余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爱好。
"我从来不请保姆,力所能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郭凤莲说,"自强、自立对任何时代的女性都非常重要。"
女强人
郭凤莲经历了大寨历史上的两次创业。第一次创业从1964年开始"农业学大寨"到1980年。第二次创业从1991年开始至今,郭凤莲带领大寨闯市场,建设"新农村"。
郭凤莲对上世纪60年代"铁姑娘"岁月的记忆--玩命干,比着干!
1963年,7天7夜的大雨,让大寨村遭受重创。包括郭凤莲在内的23个姑娘投身重建家园的艰苦奋斗中。然而,激励她们的是村支书陈永贵提出的美好愿景--牛奶面包新衣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1964年,大寨人创造了收获40万斤粮食的奇迹。
1965年,铁姑娘们学习山东雷家寨"石头缝里栽树"的经验,开始绿化虎头山。她们挖石、挑土、担水、栽苗。树成活后,又去打井,兴修水利。
岁月如流,沧海桑田。
1991年,45岁的郭凤莲重返大寨,被任命为大寨第8任党支部书记。
"一个女同志,初中文化,没有资金和经验,完全从零做起。"郭凤莲说,"虽然由农业转企业非常艰苦,但刻苦自学能成才。为此,我走南闯北,向先进城市取经,很快确立了'发展商品经济、非农兴村'的思路。"
如今,大寨已形成了建材制造、煤炭发运、旅游开发、饮品加工、服装制作等产业,产品达30多个品种。2012年,大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0.1亿元,人均纯收入1.7万元。"小有教,老有靠,病有保,考有奖"是大寨人当下生活的写照 。
心不老
"如果郭凤莲退下来了,这日子咋过呢?"一些大寨村民担忧。
郭凤莲的话掷地有声:"只要来到大寨的,都是大寨人。有什么困难,找我郭凤莲!"为此,她除了捐钱帮助村里修路,还常年照顾孤残村民,为群众排忧解难。
由于"位高",所以时常受到外界"诱惑",但郭凤莲始终严格律己。"小到村民、大到煤老板都有送礼的,但都被我拒绝了。"郭凤莲说,"先做人,后做事。荣誉不是白给的,一定要清清白白,公正廉洁。"
谈到退休问题,郭凤莲坦言,不是自己不同意,而是现在的形势还不允许。
如今,她正在为自己的"大寨梦"做规划,并不辞辛苦。"让大寨再富裕一些,争取7年后人均收入达到3.5万元,带领周边村子和企业工人共同走富裕之路。"
这是郭凤莲的"中国梦",也是"大寨梦"。她一边雄心勃勃,一边倍感重任在肩。"主要还是办企业,企业办不好,农村经济发展就很困难。"她说,"我们没有经验,只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是大寨精神,我们的梦想靠自己干来实现!"

人物评价
山西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早已告别了"头戴草帽、肩挑扁担"的形象,但自强自立的性格,不输当年的"铁姑娘" 。
在"农业学大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被称为"铁姑娘"的郭凤莲与大寨一起站到了历史的舞台上。应该说,陈永贵为改变大寨的落后面貌做出了巨大贡献,而郭凤莲就是从他手上接过大寨的这面大旗。那时的大寨,风光无限。但是随着文革后的拨乱反正,大寨和郭凤莲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二次创业,重振大寨的担子落在了"铁姑娘"的肩上。顺应改革的浪潮,从当年"全国农业学大寨"到"大寨学全国人民"这样的转变不容易,而郭凤莲和她的大寨做到了。她大力推进村办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走农工商一体化的路子。大寨企业经历了村办小作坊到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的转变。如今的大寨,又实现了"小有教,老有靠,病有报",一片繁荣景象。
(《中国经济周刊》)

郭凤莲,在她六十余年的岁月里,几番逐浪沉浮,几度随花开谢。她曾经荣耀地站在虎头山上放声高歌,也曾经失意地呆在家中闭门苦思。如今她正沉着练达地驰骋于商海。从某种角度来看,郭凤莲是新中国农村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她所经历的光荣和迷惘,挫折和重生,其实是我们共同走过的一段心灵旅程。三十年沧海桑田,大地上每天都有新的辉煌诞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昨天的故事随风远去。郭凤莲说:"人不能和历史赌气"。这是六十年人生阅历教给这个农村女子的智慧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