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58|回复: 0

把加分的权力交给高校

发表于 2011-1-6 08:20:1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4日宣布,从今年起对高考加分进行大幅“瘦身”,其中包括取消此前备受质疑的“三模三电”加分项目、取消“奥赛”省级获奖者以及科技竞赛集体项目获奖者中除“第一作者”外的加分资格等。同时,包括体育加分、学科竞赛、思想品德等在内的所有奖励类项目高考加分的分值均由20分降为10分。

对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此举,舆论无疑应该报以掌声,此举将有助于维护高考公平,防止暗箱操作。当然也一定有人依然不满意,认为应该取消所有的高考加分,但需要强调者有二,一是一省之高考政策难出国家层面政策的框架;二是高考加分对于高考公平的冲击,罪不在“加分”,而在于如何设计、如何实施。完全取消“加分”固然干脆,也较能维护高考公平,但如此思维与怕跌倒而不敢爬起来走路,实无分别。可以想像,在“一考定终身”,考分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制度下,人人必皆成为“考试机器”,让国民的人格教育流于畸形。

所以关于高考加分,不是“取消”也不是“瘦身”的问题,而是清理与重新设计的问题,以及如何实施的问题。就设计而言,旅美学人薛涌所述美国的情形可以引为借鉴——美国高校招生也存在诸多加分政策,甚至比中国还要多,但其加分的原则则是向弱势者倾斜,比如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加分、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加分、来自非常糟糕的学校的学生加分、来自弱势种族的加分、有克服生活困难经历的人加分等等;如果你出生富裕家庭,但肯吃苦,到贫民窟打义工,甚至自己花钱跑到非洲照顾艾滋病人,也会获得加分。薛涌感叹,“国内的加分政策让我惶惑不已,加分的竟都是航模、射击等等贵族运动。为什么农村户口不加分?为什么民工子弟不加分?为什么从小不得不打工的孩子不加分?”

知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则提出“以多元评价体系取代加分”的建议——所谓“多元评价体系”,就是把一名学生参加统一测试的成绩、中学学科成绩、参与社会服务表现、中学学科竞赛获奖、专家推荐、体育特长、艺术特长、少数民族、家庭因素等都作为评价指标,赋予不同权重,得到对一名学生的综合评价。但究其实,熊丙奇之所谓“多元评价体系”,实质上是另一种形式上的“加分”;而其建议最有价值的地方,是主张这个“多元评价体系”应由高校主导,而不是像目前这样,不论高校与高校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存在怎样的差异,都只能被动接受经过“加分”之后送过来的学生。

当然中国的问题很复杂,高校自主招生难逃“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魔咒,社会最大的担心、舆论最集中的批评,都指向两个字:公平。如何破解这一魔咒?就是增加透明度,让社会看得见,不管是政策制定的过程还是政策实施的过程,都要让社会看得见,让公众有发言权。(阿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