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岳万樑
1990年,19岁的我在原打通二矿采煤二队攉煤,一天三班倒,每班要攉数十吨煤,累得筋疲力尽,下班后只想倒头便睡。那时候,基层单位都有向广播站投稿的任务,队里叫我尝试着写广播稿,可我连什么叫广播稿都不知道。
不久,宣传部组织了一次培训,讲了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及其结构。培训刚结束,我就看见一个老工人在清掏路边的水沟。觉得那是一个新闻素材,一边苦思冥想设计结构,一边搜肠刮肚的“百度搜索”词语,最后经过一个晚上的通宵鏖战终于挤出了数百字,交给宣传部的同志看后,别人一头雾水。因为我把数百字的短文写成了“四不像”。
出师不利,一瓢冷水无情地泼在了刚刚燃起的写作之火上,回归千米的地心深处,手握铁铲攉煤的我,内心并没有平静。
吸取了第一次写作失败的经验,在后来再写时,就先立标题,素材记在本子上,再打草稿,一次不行,写两次,二次不行再写一次,直至自己都觉得草稿写满意后,誊写在干净的白纸上送宣传部审阅,经宣传干事反复修改过关,再在宣传部领取几页300格的稿笺纸一笔一划的抄写规整。
作为一名基层的通讯员,在体裁掌握上,没有别人那种十八班武器样样会使用的知识优势;在信息获取上,没有机关同志那种参加会议、阅读文件的权利;在视角上,别人站得高看得远。我一个身处基层班组,整天与那非常熟悉的工人打交道的小圈子里,写什么呢?不具备优势的,我尽量少去涉及,没有竞争优势的,我不去跟别人挤,就写我身边的人和事,这是别人没有具备的优势。找准了自己的定位,看准了自己的优势,就细心的观察身边人和事,挖掘班组一些任劳任怨的工人,写出一篇篇人物小通讯;班组的小改小革、技术革新,尝试着写成消息;班组参加抢险救灾的经过,采写成现场特写、新闻小故事报道出来。就这样,我和身边工友的名字,我和同事们一起干的工作,频频在松藻矿工报、现代工人报、重庆日报、四川工人日报、四川日报见报。
虽然写作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过程,可我认为,既然自己喜欢上了写作,就要坚守这份热爱与执着,在这个辛苦的过程中收获并快乐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