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21|回复: 0

这群“90后”成为冬奥会的“翻译官”

发表于 2021-7-11 16:52:2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对于一个错误的翻译,我们需要找出少则几百条、多至几万条的数据让系统进行比对、学习识别,这样才能避免再次出错。”张为泰,这个90年出生的小伙子,现在已经是冬奥会多语种语言服务关键支撑技术与设备项目具体研发的负责人,带领着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一个几乎由“90后”组成的冬奥会“翻译官”团队。
  张为泰(中)在和同事们研究冬奥会机器翻译的细节问题
  早在2019年4月,还在做一线技术人员的张为泰和其它14名同事一起,开始着手为冬奥会多语种语言服务提供关键支撑技术。接到任务之初,团队首先对通用场景的翻译系统进行冬奥场景测试,发现问题多数出在冬奥会专业术语和缩写上。
  “那段时间,我们没日没夜地加班,不断优化方案、写代码、做试验,努力提升冬奥会场景的应用准确率。”张为泰说起项目起步阶段的艰辛仍记忆犹新。
  2020年初,张为泰从一线技术岗走上技术管理岗,成为团队的负责人。对于这个“90 后”来说,工作压力不仅仅是要做好算法,还要思考如何带好这个“90后”团队。压力之下,张为泰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进一步加强和同事之间的沟通。
  “每周三下班,我们团队都会聚餐,一起体育锻炼,让大家放松放松。每当项目取得小突破,我们都会聚在一起共同分享,增进彼此的了解。”“目前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工作就是要提升机器同传的速度,我们通过识别流式,以说话的字、词为单位递增识别,一句话结束马上进行调整,这对技术算法要求更高了。此外,我们还需要完善口语转成书面语言的技术,并对方言、口音等机器翻译的技术进行再提升。”张为泰说道。
  张为泰和他的团队可能不会出现在冬奥会的现场。但正如他所说,去不去现场不重要,对于他们而言,最大的回报和收获就是能为冬奥会提供良好的沟通环境、提高赛会保障服务效率作贡献,让赛场内外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语音和语言交互无障碍。(据《安徽工人日报》报道 周雨濛/文 韩文哲/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