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7-12 07:53:43
|
查看全部
“田坎书记”邓平寿-基层干部的楷模
扎根虎城镇30多年的“田坎书记”、全国“双百”人物邓平寿,以服务农村农业农民为己任,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毕生追求,邓平寿同志是梁平人民的骄傲,更是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榜样。
从做面工到乡干部
梁平县西北部的虎城镇,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1928年,下川东第一块赤区——虎(城)南(达县南岳乡)大(达县大树乡)赤区在这里建立。梁山中心县委机关最早就设在虎城镇沙石村水井湾。四川红军第三路游击队也诞生于此地。
1955年12月17日,在虎城上丰村邓家院子,邓平寿呱呱坠地。他的降临,给贫寒的家庭带来了几分喜悦。在家里,他排行老四,老实巴交的父亲邓太首,看着儿子,心里有着难以形容的高兴。
邓平寿三四岁时,正遇上三年自然灾害,父亲被安排在生产队割草、喂牛。母亲带着姊妹四人在家做家务,每顿一两八钱粮食,一家人难以度日,还要去挖野菜充饥。
1968年9月,邓平寿在“五七”高中读书。由于读书刻苦,成绩优秀,被选为班长。每天一大早起来,他就帮母亲把猪草背到食品站去卖,再到学校读书。有时卖的钱比较多,母亲给5分钱叫他去买本子和笔,余下的钱存起来作为他读书的学费。第二学期刚开始,母亲的右手受伤了,不能干活,家里的收入减少了,懂事的邓平寿就回到家里帮助母亲干活。一个星期后,老师到邓平寿家里家访,希望邓平寿继续读书。但是,邓平寿知道,家里确实已拿不出钱来。他辍学了。
邓平寿回到家里,在生产队干农活。由于邓平寿年龄小,队里只给他记3分。邓平寿不偷懒,别人休息时,他就继续干,一天下来,他干的活比大人都多,挖土总是挖在别人前面。队长见了,对他很看重。两天之后,他的工分和大人一样,8分。
生产队的面房一直不景气。由于邓平寿有文化,加上做事踏实、为人耿直,大队书记就推荐他到面房管账。那年,邓平寿只有15岁。
在面房里,先要挑麦子到三公里外的施家河去打面粉,然后回来和面,再经过很多道工序才能做成面条。做面的机器,靠人力转动。几天下来,邓平寿的双手打起了血泡。母亲看到邓平寿的双手,心疼地劝道:“莫去了,回来!”邓平寿不同意,他说:“队里相信我,我一定要干好。”
以面条换小麦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邓平寿常常要挑到五公里外的半边山去换。有时候天气炎热,他累得没力气走了,就坐下来歇一会儿再走。一年下来,队里人都说,邓平寿做的面很好吃,产量也高。
一次,上级领导来面房查看,听说邓平寿的把面房管得好,要见他。一看邓平寿年纪轻轻,群众反映好,知道他是一个踏实肯干的人,希望村党支部对他进行培养。1975年5月,邓平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入党志愿书》中,邓平寿写下了这样一段朴实的话:“我入党以后,要积极参加党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党组织的一切活动,按时交纳党费。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保持优良作风,去掉不良作风。有事同群众商量,密切联系群众,经常听取群众意见。我一定要向刘胡兰、杨子荣等英雄学习,学习他们专拣重担挑在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彻底革命精神。我要求入党,不是为了名誉好听,不是为了给人民当老爷,而是为了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党安排。党叫我干啥就干啥,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为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
1976年,邓平寿被推荐参加县基本路线教育工作团,在新盛、柏家、福禄等地工作。1978年,邓平寿任原虎城区波漩乡团委书记。
就这样,邓平寿从一个农村娃,靠着勤劳踏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当上了乡干部。
旱田坝上小集市
“巍巍猫儿寨,悠悠施家河。川渝交界处,耸立新小学。教育添佳话,群众心欢乐。”
这是沙石村小建好后,当地老百姓编的几句顺口溜。
沙石村小修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经过几十年风雨浸蚀,校舍变得陈旧不堪。低矮的教室里,光线阴暗。下雨天,雨水从破损的屋顶“滴答、滴答”往下掉,“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
“学校这个样子,怎么办好教育啊?”一个下雨天,邓平寿和镇里分管教育的负责人到村里检查工作来到沙石村小,看到这种情景,他眉头紧锁。邓平寿想,一定要把虎城的学校建好。
在邓平寿的倡导下,虎城镇借助学校布局调整的契机,本着“建一校、富一村、兴一方”的原则,认真分析、周密谋划,确定了“一心两翼、四点八面”的布局,紧锣密鼓开展村小建设工作。
2005年9月,改建的沙石村小竣工了。学校两楼一底的教学楼有8间教室,有标准的学生食堂,活动面积足足有400平方米,还有崭新的课桌,铝合金的窗户。师生们笑得合不拢嘴,村民们放起鞭炮、敲起锣鼓感谢政府。
为了改变多所学校的面貌,邓平寿多次召开专题会。在改建期间,他经常到现场去督促检查,对一些因偷工减料造成质量不合格的建筑,他要求立即拆除,重新修建。有的包工头想请邓平寿吃饭,想网开一面,都被邓平寿婉言谢绝了。他说:“你把这些钱拿去多买一包水泥,把工程整牢实点儿就是了。”同时,邓平寿又安排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去监工。
八林村小改建时,正当邓平寿生病住院。镇里分管教育的负责人和镇教办的负责人去医院看他。走进他的房间,邓平寿躺在床上输液,脸色很不好。大家见此情景,不好说什么。
邓平寿用低弱的声音说:“八林村小的改建,不能再拖了!”
“等你出院后再商量吧。”教办的同志答道。
“出院后再商量?你没看到学生在教室里上课那个样子吗?”邓平寿很激动,有些生气,“马上研究。”大家找来纸和笔,就在医院的病床旁,商量修学校的事情。
如今,虎城镇的村小都建设一新。教室宽敞明亮,设施齐全,校园布局合理,生均占地面积达到国家规定。虎城教育取得了累累硕果,1998年至2006年,虎城镇教育工作在梁平县人民政府的年度教育督导评估中连续9年获得一等奖。虎城镇成人学校在2000年获得国家教育部“中华扫盲奖”。
一双皮鞋
在虎城镇陈家村原党支部书记罗吉辉家里,保存着一双极其普通的牛皮鞋,八成新的皮鞋里,放着一双崭新的绣花鞋垫。
说到这双皮鞋,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2005年4月的一天,罗吉辉正在犁田,派出所的民警急匆匆地赶到田边找他,说要赶到邻近的达县(现四川省达州市)去抓一个逃犯。那个逃犯是陈家村的,罗吉辉认识,请罗吉辉前去协助辨认。
罗吉辉听了二话没说,放下犁头,立即赶到虎城镇政府院里。邓平寿见他光着脚,裤管扎得老高,连忙招呼他在办公室坐下,转身到楼上自己寝室里拿了双新皮鞋和新鞋垫下来,递给罗吉辉:“打个赤脚,怎么像样。这双鞋子送给你穿。”拿着鞋子,罗吉辉心头一热。为了赶时间,他连忙打水洗脚,穿上皮鞋就和民警往达县赶去。
三天过后,罗吉辉来到邓平寿的办公室,将洗净擦好的皮鞋递给邓平寿:“邓书记,皮鞋还给你。”
“嘿嘿,说了送给你了,你客气什么,你又不是穿不得?”邓平寿的话,实在、真诚,罗吉辉收下了这双皮鞋。
罗吉辉的爱人是个老病号,患了20多年的风湿性心脏病。2000年,她因心律衰竭,住进了虎城中心医院,还下了病危通知书。邓平寿知道后,非常担心,买了礼品去看望。他把罗吉辉叫到一边开导说:“老罗哇,要挺住,不要倒下。”罗吉辉听了,一股暖流从心底涌上来,激动地对邓平寿说:“邓书记,你放心,哪怕我成了光棍,也要把村支书当好。”
罗吉辉爱人病好回家后,邓平寿还时常打电话问候她的身体状况。好几次,她对罗吉辉说:“邓书记一天这么忙,还记得关心我的病,真是好人哟!”
其实,邓平寿不只是对罗吉辉这么关心,他对虎城所有的干部都是如此。多年来,邓平寿已和干部们建立了亲如兄弟姐妹的深厚感情。
现在,罗吉辉想念邓平寿时,总爱把皮鞋拿出来看一看,心里想着:“这是邓书记的一片情啊!”
蚕桑情
赵明全是虎城镇千丘村三组农民。2006年,他家养蚕5季共10张,产值近万元,在全镇排名第一。一个普通农民为何成了养蚕致富的带头人?
这得从赵明全的养蚕经历说起。
1976年,年仅20岁的赵明全被推荐到生产队里养蚕。那时养蚕的办法原始,技术落后,养6张蚕只卖150元,赵明全十分着急。1978年,赵明全建议将蚕分到一家一户养,队长接受了这个建议。很快,蚕农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蚕茧的产量也上去了。八十年代,田土包产到户,本可以大显身手的赵明全,苦于桑树太少,一年下来,蚕茧只能卖八九十元钱。
1989年12月,邓平寿调到原楚家乡任党委书记兼乡长。一上任,邓平寿就下村了解情况,看到农民种庄稼收入很低,一年辛苦到头,也只能填饱肚子,生活水平老是上不去时,他心里萌生了一个想法:在全乡栽桑养蚕。
1990年春的一个星期天,邓平寿吃过早饭,到赵明全家了解桑苗培植情况。到了赵家,邓平寿发现赵明全正在屋旁的地里捏泥巴坨(肥球育桑),就问:“明全,捏了好多了?”
“还差得远呢!这几天农忙,没空捏。”
邓平寿走进地里,抓了一坨泥巴就开始捏起来。赵明全见状,赶忙拉住邓平寿的手说:“书记来帮我捏,啷个要得嘛!”邓平寿从旁边拿了一根矮板凳坐下,继续捏着。
“桑苗育出来了,就有桑叶喂蚕子了。你争取多栽点嘛。”
“嗯,我也想多栽点。”
“那好,你就多栽点,争取成为你们村里的大户。”
你一言,我一语,邓平寿边捏边聊,直到帮赵明全把泥巴坨捏完才离开。一席话,把赵明全的热情燃烧起来了。这年,赵明全栽植桑树3000多株。在他的影响下,其他村民也发动起来了,千丘村成了养蚕重点村。
为了让农民的蚕养得更好,邓平寿请来蚕桑技术员讲课,还在虎城成人学校办了蚕桑专业班,定期组织蚕农去培训。有时,一些蚕农因农活太多,不能去培训,邓平寿就吩咐将资料印好后发到每个农户家里,为他们养蚕提供技术指导。
2002年,丝绸行情一路攀升,邓平寿又到赵明全家,希望他扩大规模,多养蚕。赵明全考虑到人手少,干不了,邓平寿就主动到他家帮助栽桑树。那几天下大雨,邓平寿戴着斗笠,背着蓑衣,和赵明全一起栽。邓平寿还给赵明全讲近年来的养蚕新技术,“外面在推广纸板方格簇上茧,产出的茧子要比传统办法产的茧质量好得多,卖的价钱好些。”
“纸板方格簇上茧?”赵明全眼前一亮,“哪里有卖的?”
“你想试?明天到蚕茧站去看一下嘛。”邓平寿说。
赵明全抓住机会,很快就学会了这一技术。他喂的蚕产茧多,茧的质量高,很受蚕茧站欢迎。一次,邓平寿下村到赵明全家时,他拿着一个蚕茧看了又看:“这种办法养的蚕,茧都要白些,硬是质量好。”附近的村民看了也啧啧称赞:“赵明全养的蚕,真是不错哟!”
2006年大旱,赵明全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旱情显得毫无办法,眼看喂的几张蚕一天不如一天,心里焦急万分。邓平寿知道后,专门跑到他的蚕房去,仔细地看了看,建议说:“天气这么大,消毒一定要严,要喂预防药。”赵明全按邓平寿说的方法去做,很快就度过了难关。这一年,赵明全养的10张蚕卖了近万元。尝到了甜头,他由衷地说:“我养蚕能有今天,多亏了邓书记的关心。”
2007年,赵明全建起了省力化养蚕大棚,购回了省力化蚕台,承包了村里一些外出务工人员家的桑叶,他计划养蚕超过15张,年产茧800多公斤。
挤餐车
2000年国庆长假。邓平寿决定利用这几天,带领镇里的一些干部到宜昌、武汉考察集镇建设。
10月1日,邓平寿在家里挖干田。晚上他召集国土村建所和小城镇办职工挤上一辆野马牌车往万州赶。
很少出门的邓平寿原以为当晚就可以坐船,好节约点住宿费,但由于路烂,赶到万州已是凌晨1点多。到了才知道,晚上不开船,大家只好在码头附近找了家小旅馆住下来。除一位女同志住单间,其他人住三人间。服务员得知邓平寿是一个镇党委书记,有些不相信,惊讶地问:“党委书记还住我们这样的小旅馆啊?”邓平寿反问道:“你这旅馆,难道党委书记就住不得了?”服务员伸了伸舌头,不作声了。
为了赶时间,邓平寿咬咬牙,决定坐230元一张票的快艇到宜昌。下午两点半到宜昌,一下船,邓平寿就安排大家到街上去拍摄建筑物。有人提议到葛洲坝去看看,邓平寿一打听,门票8元一张,嫌贵了,不让去。大家拍了照片,加上坐了很久的船,一个个累得腰酸背痛,只想找旅社住下,可邓平寿却要大家在小店吃完晚饭就往武汉赶,他笑着说:“反正在车上也可以睡觉。”
到了武汉,一行人跟着邓平寿在武汉城考察城市建设,拍照片。中午,大家到小餐馆简简单单吃了饭就讨论行程,邓平寿要求大家不再停留,立即回去。有人提议乘飞机到重庆,邓平寿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我们来武汉每人那230元船票都够贵的了,坐飞机,我们更遭不住,还是坐硬座赶回去吧,镇里还有好多事要办。”于是安排人买票,剩下的人在小餐馆里东倒西歪躺在椅子上睡瞌睡。不一会儿,去买票的人打电话请示,没有座位票,怎么办?邓平寿接到电话果断地说:“站也要站回去,总比农民在烈日下挖干田轻松。”
下午五点多,大家在那小店吃了晚饭就匆匆上了火车。国庆期间,火车上人很多,站到九点多钟,大家都很疲惫,有了睡意。这时,邓平寿建议去找餐车坐,大家费了好一阵口舌,餐车服务员才让进去坐。邓平寿很高兴,把从家里带来的老白干和烧腊铺在餐桌上,边喝酒边感叹:“宜昌、武汉工业经济发展得快,城镇真是建设得好啊!大家回去后,要分头整理这次考察的资料、图片,就虎城的现状提出具体方案,研究落实。”凌晨三点,大家才靠在餐桌上睡了一会儿。
早晨六点,一阵吆喝声把大家吵醒,服务员要打扫餐车,邓平寿带着大家走出餐车,此时已到了陕西安康。车厢里挤得密不透风,连厕所门都打不开,烟味、汗味和吵闹声混杂着,邓平寿始终给几位睡意朦胧的同志打气:“还有几个小时就下车了,坚持就是胜利。”
10月4日晚,一行人匆匆赶回了虎城。有人算了一笔账:这次考察除去车船费,人平仅用了100多元生活费。
敬老爱老传佳话
2005年6月11日,是千丘村龚仕珍老奶奶90岁生日。
当天晚上,邓平寿来到老人家的身前,拉着她的手,问长问短。那股亲热劲,简直就像一个孩子回到母亲身边。龚奶奶高兴得合不拢嘴。
第二年,与龚奶奶隔壁的王奶奶90大寿。当时,邓平寿工作忙得不可开交,无法亲自到场。事后,他备好礼品和礼金,专门托村主任为王奶奶补寿。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老年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邓平寿常这样说。
1997年的冬天,楚家村一位姓陈的57岁的单身妇女,结识了邻村的一位老人,两人相处了一段时间,彼此情投意合。当他们把这事告诉双方子女时,却遭到陈家儿子的强烈反对。两个老人没办法,私下去进行了结婚登记。
迎亲那天,陈家儿子坚决阻拦,不让母亲出门。无论村民怎样劝说,他一点也听不进去。双方的冲突越来越激烈,甚至抓起了棍棒。
有人给邓平寿打电话。不到半小时,邓平寿赶来了。
“啷个回事?大家有话好好说。”邓平寿劝道。
“我不同意他们这桩婚事。老都老了,还嫁什么人?”陈家儿子很生气,认为母亲出嫁丢人。
“陈兄弟,这就是你的不对了。”邓平寿说,“《婚姻法》明确规定,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你干涉母亲的婚事,是违背法律的哟!”邓平寿又劝道:“你们不在她身边,她多寂寞啊!她找谁说话?话说回来,两个老人自己决定了的事,你也不可能改变噻?要尊重老人的意愿。”
“我就是想不通。”
“如果你阻拦,你就违法了。老人有老人的生活方式,老人与老人之间有他们的共同语言。”
经过反复劝说,陈家的儿子总算同意了。一场即将发生的械斗就此平息。两位老人在人们的祝福声中喜结连理。
事后,有人悄悄问邓平寿:“这些事,你也管呀?”邓平寿“嘿嘿”笑两声,未作回答。
邓平寿除了任镇党委书记外,还担任着镇老龄委主任这个职务。多年来,他先后为老人们办了许多实事、好事。镇里先后成立了老龄委、老年人体育协会分会、老年大学、老年人文体活动室、“五保”老人家园,各项老年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磨破皮的沙发
走进邓平寿的办公室,一组人造革棕色转角沙发特别显眼。
到了赶场天,邓平寿的办公室里就人来人往,抽旱烟的、拿扁担的、背背篓的、抱娃儿的……一拨又一拨的人,有办事的,有聊天的。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沙发上坐着不少群众,乡亲的大嗓门、邓平寿的说笑声充满了整个办公室。
这组沙发,是1997年镇政府统一添置的。早上,邓平寿要把沙发擦一遍,做了办公室的清洁,干干净净地接待干部群众。
2005年夏天的一个赶场天,千丘村孙先伦挑着两只奄奄一息的猪仔来到镇里,丢在镇政府办公楼梯子上,便直奔邓平寿的办公室。见到邓平寿,孙先伦把汗帕子往肩上一搭,焦急地说:“邓书记,我的猪死了几个,你说啷个办嘛?” 邓平寿递上一杯热茶,请他在沙发上坐下来,关切地问:“怎么回事?慢慢说,莫着急!”原来,孙先伦等三家农户买了大兴村一农户出售的7个猪仔,不到三天就死了5个,剩下的2个也快不行了。邓平寿了解情况后,立即打电话通知那个农民和动物检疫站的人员赶到办公室进行调查和调解。一直到下午3点,才把问题解决了。
2006年1月8日,八林村一个年近60岁的老太婆和一个老大爷发生了争执,老大爷始终怪老太婆从他家鸡窝里捡了三个鸡蛋,一赌气跑到邓平寿办公室,要邓平寿评理。双方在抓扯中将鸡蛋打烂在沙发上。邓平寿看见后,拿纸杯慢慢地将沙发上的鸡蛋装起来,笑着对两位老人说:“莫为这些小事吵了,你们这三个鸡蛋我拿去煎起好下酒哦。来,我给你两个一个两元钱,算是我买的。”两个老人反倒不好意思了,把钱轻轻地搁在沙发上,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我两个为点小事难为了你。”邓平寿又劝了一阵,直到两个老人言归于好才算完事。
群众的事一件又一件,邓平寿总是耐心接待,认真处理,大家都愿意和他接近,有什么事也喜欢找他。久而久之,沙发座垫就被磨破皮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