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997|回复: 0

姜化明:巍巍屹立徂徕山

发表于 2021-7-16 11:11:5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姜化明

  泰安的徂徕山,在人们的印象里,实在是名不见经传,远不及泰山享有的盛名。

  去年深秋,有幸参观徂徕山革命纪念馆,才算是认识了徂徕山。徂徕山北依泰山,南靠蒙山,东临莲花山,西近津浦铁路,山势雄伟,幽深绵延,大小峰峦近百座,犹如岱宗之屏障,实属灵秀之地。

  从住宿的宾馆到徂徕山革命纪念馆不过半小时车程。汽车在蜿蜒的山村小路上行驶,道路虽说狭窄,但修得倒也平坦,加之车辆缓缓而行,丝毫没有颠簸感。透过车窗,大部分树木秋色浓郁,在熠熠的秋阳里倒也十分亮眼,偶有数片黄叶盘旋着、翻卷着簌簌飘落,更增添了秋的味道。

  徂徕山多的是松柏,多的是翠竹,诗仙李白曾隐居在此,非常喜欢赏竹,更是勤于植竹,每当有了闲暇,就在溪水边栽种竹子,便有了“竹溪佳境”的美誉,还流传出李白与杜甫相会的故事,给徂徕山平添浓浓的文化韵味。

  拜谒徂徕山,与其说这里是文化之山,倒不如说是革命烽火之山。在车厢里,一行人唱起了革命歌曲 《打靶归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耳熟能详的旋律在车厢里荡漾…… 歌声激昂,情绪高涨,登临徂徕山、参观纪念馆的兴趣便越发浓烈了。

  车辆缓缓而行,透过车窗,一座雄伟的纪念碑进入眼帘。瞩目徂徕山,纪念碑巍巍屹立,铭刻了山东抗日武装起义的那段历史。其实,纪念碑与纪念馆遥相呼应,让山东抗日武装起义的历史展现得更加立体起来。

  转过几个弯,便来到了位于泰安高新区房村镇磨山峪村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一番合影留念后,第一站是徂徕山烈士陵园。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我们为革命烈士敬献花篮、鞠躬致礼,并重温了入党誓词。面对着烈士墓,面对着鲜红的党旗,铿锵誓言在山坳里传播开来——徂徕山那革命的枪声仿佛就在耳畔回响,革命的号角依旧在历史的时空里嘹亮……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我们相继参观了各个展厅,徂徕山起义的那段历史缓缓打开。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年9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发出号召:“每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中共山东省委迅速率领机关干部和济南市一部分党员,分批先后由济南迁到泰安,和中央派来的红军干部、省民先队、平津流亡学生,组成一支抗日救亡队伍,并在泰安地下党的全力配合下,分赴泰安、莱芜等地,深入农村城镇,开展抗日救亡斗争。

  1938年1月1日清晨,伴随着火红的朝霞,在徂徕山上,一面绣有镰刀、斧头和“游击”二字的红旗高高飘扬,160余名抗日志士携带着枪支和长矛、大刀等原始武器,聚集在徂徕山西麓的大寺,举行了庄严的起义誓师大会。瞩目院落旗杆上的“游击”旗帜,一腔敬意油然而生。正是这旗帜引领了山东抗日,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1938年1月26日,八路军山东省人民抗日游击队在寺岭村打响了反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枪。当年3月,刘培一等5名青年在中共地下党员李正育的带领下参加了八路军。为了表达打日寇、救中国、振兴中华的决心,刘培一改名为刘振华,其余4人分别改为振兴、振中、振民和振国。5名青年改名字的故事,当时在部队中传为佳话。

  在振华将军展厅里,橱柜摆放的一个折页特别引人注目。红色的纸张上有五行字,前两行分别是“徂徕山革命纪念园”和“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后边的三列是“振华苑”“振华书院”“振华图书馆”等字样。后三列字被一个不规则的圆圈圈起,后面紧接着是“不能这样办”的批注,后面是刘振华的签名和日期。细细观摩这些物件,不难看出,布展人将策划方案摆在振华将军的案头,便有了这样的批示。或许这只是一个细节,可振华将军等革命先辈的博大胸襟更加朴素、更加立体、更加淋漓尽致地呈现在面前,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参观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感受了红色文化,了解了革命历史,荡涤和净化了心灵。时光荏苒,抗战的硝烟已散去70多年,可徂徕山武装起义的英雄业绩以及不朽的革命精神,就像屹立在徂徕山上的那座纪念碑一样,巍巍屹立在天地之间,屹立在人们永远的记忆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