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table=100%,#ffffff] |
|
□孙瑞 |
多年来,青州市夏庄小学遵照“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的办学理念,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其中诗文诵读和诗歌创作一直是该校的教学特色。近日,读了他们选编的学生诗歌集《太阳的翅膀》喜不自禁,写下几点读后感。 |
儿童生来就是诗性的 |
著名儿童诗诗人王立春在 《向着儿童诗的方向》一文中写道:“儿童与生俱来就是诗的。孩子们的诗性镀着神性的金边。孩子们都是有神性的……”(2008年3月15日《文艺报》)。这话我非常认同。孩子们未染世俗,不谙世事,具有对万事万物神奇的关注与感悟。请看二年级学生吴佩泽的 《月亮站岗》:“太阳站了一天岗/月亮姐姐来接班/星星宝宝看到了/要跟月亮姐姐玩/可是/月亮姐姐要站岗/没法跟它们玩耍/星星宝宝无聊了/躺在乌云的怀里/静静地睡着了”。再看三年级学生王柏成的《云霞》:“听说你们在的地方/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那么/请你告诉我/天那边是不是很亮/为什么从你们身边透过来的/是耀眼的光呢/是不是女娲没有补好/那透光的地方/该不是缝隙吧”。这两首诗都是写的天空的景象,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天真、烂漫、奇想,这样的诗,只能出自带有“神性”的孩子之手。由此可见,神性和诗性紧紧依傍着童年,童诗是生命和世界的直接对话。 |
儿童性与诗性的融合 |
一首优秀的儿童诗,一定具备诗性与儿童性的完美统一。如果把儿童诗比作一只飞鸟,那么左翼承载着诗性,右翼承载着儿童,缺一飞不起来。纵览《太阳的翅膀》,其中不少诗具备了诗性和儿童性的双重特征。在二年级学生吕泽菲的心中,“妈妈的微笑/是一朵鲜花/艳艳的,美美的/妈妈的怀抱/是一条大棉被/软软的,暖暖的/妈妈的吻/是一只红苹果/甜甜的,香香的/哦/妈妈爱我/我爱妈妈”(《妈妈》)。这是一首写母爱的诗。本来母爱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但吕泽菲小朋友选择了鲜花、棉被、苹果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作为意象,巧妙地运用比喻,将人间大爱——母爱,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再看三年级学生冯元君的《风》:“风/谁见过她/我没见过/你也没见过/但是我知道/花儿微笑点头时/她从那里走过//风/谁见过她/我没见过/你也没见过/但是我知道/当国旗飘扬时/她从那里经过//风/有时你感觉不到她/就像妈妈的爱/悄无声息/却无时不在”。小诗人选择了花儿微笑点头和国旗飘扬这两个美的物象,形象地表现了“风”的存在,给人以诗情画意之感。最后一节,由“风”联想到母爱,使诗的思想性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
浑然天成的真善美 |
从这本诗集中,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纯洁、美好的心灵,他们渐渐增强了环保意识,“让我们都行动起来/给动物们一个/安静、和谐的家吧”(狄心声《给动物们一个家》);他们懂得“感恩生育你的人/因为她给予了你生命/感恩教育你的人/因为他启发了你的蒙昧”(张嘉慧 《感恩》);他们带着疑问去问啄木鸟:快乐是什么?“哦,我明白了/原来最根本的快乐/就是——奉献”(孙佳薇《快乐是什么》);他们仰望浩瀚的太空,产生诸多奇妙的遐想,“月亮圆圆的/好像一个大月饼/白天是个贪吃鬼/一口把月亮吃掉/天就亮了”(沈小凯 《月亮》);“太阳剪了一个弯弯的指甲/扔到彩云上/从此天上就多了一个月亮娃娃”(吕天意《太阳的指甲》)……一首诗就是孩子的一颗心,有着浑然天成的真善美。 |
《太阳的翅膀》中的诗,写的都是孩子们的生活状态,颇具童心童趣。但是,孩子总归是孩子,他们的诗还是显得有些稚嫩,严格地说,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审美。不过,孩子们的诗还给孩子就是了,在诗性的追求上,我们不必苛求太多。我想,随着孩子们阅历的不断增加,知识的不断丰富,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诗的小鸟一经从校园起飞,羽毛渐渐丰满,也许将来会成为振翮的大鹏,翱翔于蓝天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