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550|回复: 3

【写作课--24】如何写出“活蹦乱跳的新闻”

发表于 2021-7-19 15:21:0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类的语言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新闻报道同样要借助言语这一工具,它是新闻的“衣裳”。语言艺术的高与低,直接影响新闻的宣传效果。有些从事多年新闻写作的记者,写稿可以说是轻车熟路,对稿件主题抓得也准确,语言也很流畅,但过于呆板枯燥,缺乏生机活力。有的新闻报道甚至千篇一套腔,篇篇一种味,很难吸引读者的眼球。
有人曾说,一条新闻放到读者面前,就像一条活蹦乱跳的鱼,让人看了心动眼热,这样才能拨动人的心弦,群众看了也能产生震撼力和感染力,起到激励鼓舞作用。
那么,如何才能写出“活蹦乱跳的新闻”呢?
先看一个例子
我去访问陈惠容啦。……
1979年她初中毕业,妈妈说:"现在党的政策好,不割'尾巴',不消灭'海(鸭)陆(鸡)空(鸽)',你跟着我养鸭吧!"女儿说:"姑娘伢跟着鸭屁股转,人家笑话!"妈妈说:"谁会笑话?我8岁就甩鸭篙子了。"我说:"你那是旧社会,'饿得没法,就去放鸭!'"妈妈叹气了:"咱们家,吃的多,做的少,么时候才能不吃国家救济啊?"我见妈妈伤心了,赶紧说:"妈,我跟你去,我不怕丑了!"
……
这篇《妈妈教我放鸭子》的人物通讯,是老记者刘衡的一篇口述新闻,报道的是她湖北家乡沔阳县彭场公社18岁"鸭姑娘"陈惠容的谈话,通篇都是陈慧容和母亲的快言快语。作为一篇人物通讯,再现了真实的生活。此文注重叙写放鸭姑娘日常的普通劳动生活,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清新明快的放鸭图。在写作语言上,该文十分娴熟地运用群众口语、庄稼话、民谣等,采用第一人称自述的口吻,使得人物与读者有了直接的交流,让读者能够更如亲历般倾入文章。文章一开始,“我去访问陈惠容啦“,一个“啦”字似乎显得太过粗糙,但是它口语化的开篇拉近了读者与文章的距离。整篇文章以“口语入文”,这也成为了此篇通讯的一大语言特色,令人信服,耐人寻味。
再看一个例子
黑龙江省庆安县第四中学二年级学生小向考试没考好,6门功课2门不及格。妈妈说:“你真是歪脖树没整了,拿着这样的成绩单,还有脸见人!”爸爸说:“我就整不明白,到底是咋回事呢,难道真是出窑的砖定型啦?”……小向实在受不了了,把成绩单撕得粉碎冲着父母大喊:“反正我就是这个样啦,这书不念!“说罢摔门扬长而去。
……
作者段金林发现有些家长教育孩子恨铁不成钢,非打即骂,用难听的话挖苦孩子,结果事与愿违。针对这种情况,他经过深入采访,收集了大量材料,谋篇立题,写出《丢掉“刀子嘴“,留住”豆腐心“》的新闻报道,此文标题通俗脱俗,让稿子生辉不少。尤其使用“东北嗑”“老俗话”这种地方语言,更是使报道有了轻松愉快的感觉。现在很多家长仍然只盯着孩子的学业成绩,全然没有对孩子品性培养的意识,更别说实际行动了。该篇报道正反映了当下很多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问题,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既吸引了读者群,也产生了影响力。
因此,在新闻采写时,记者要具备较高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这样才能写出激励民众健康向上的新闻作品来。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向群众学习语言,不断提高语言艺术水平,才能写出“活蹦乱跳“的新闻,读来饶有趣味。

(作者为京城媒体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19 15:24:44 | 查看全部
学习了 很有指导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19 16:51:17 | 查看全部
很有受益!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19 18:09:04 | 查看全部
得下功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