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7-20 07:45:39
|
查看全部
阎肃:站在时代潮头纵情歌唱
阎肃,一生放歌时代,堪称德艺双馨。从艺65年,阎肃与共和国一同成长,以披肝沥胆的深情耕耘,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创作,以兢兢业业的精神奉献,把自己最珍贵的精神宝藏化作最优美的华章。他先后创作了1000多件文艺作品,获得100余项国家和军队文艺大奖,参与策划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央视春晚、全国双拥晚会等100多场重大文艺活动,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嘉勉。
回溯时间的长河,让我们缓缓翻阅阎肃人生画卷,回首那一段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见证一种旋律、一位歌者、一个时代的风采。
从即日起,本报将刊发系列通讯,讲述阎肃红心向党、姓军为兵、德艺双馨的军旅人生,解读他的“风花雪月”。
礼赞伟大胜利,点亮和平之光。
9月3日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与6000名中外人士观看晚会,共同纪念这个光辉的日子。
早在今年3月,阎肃就受命参与《胜利与和平》的策划编创任务。已是85岁高龄的阎肃激情似火,与年轻人一样连续奋战数月,文艺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而他火一样的创作激情,正是源于对党的无限忠诚和无比热爱。
“今生铁心跟党走,风风雨雨不回头。”
1930年,阎肃出生于河北保定。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阎肃随全家逃难到重庆,迫于家庭穷苦只好在修道院的一所教会学校读书。修道院准备推荐他到高级修道院学习天主教,作为未来教父重点培养。日渐长大的阎肃脑子里回响的却是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几经思考,他深感“宗教救不了中国”,不顾修道院的挽留,坚决投考重庆南开中学。
在南开中学,阎肃参加了一个叫“晓社”的学生文艺社团,一位姓赵的老师是中共地下党员,经常安排他排演一些文艺小节目,传看共产党办的《新华日报》,推荐他读鲁迅、巴金等进步作家的书籍。后来赵老师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了,不久,重庆“校场口事件”发生,接二连三的剧变让阎肃感到震惊、痛苦和迷茫。就在这时,又有一些进步老师和同学悄悄给他送来《共产党宣言》《新民主主义论》,他如饥似渴地读着,心头的阴霾终于被阳光驱散——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从此,对党最朴素的情感就在阎肃的心中扎下了根。
1949年春天,阎肃考入重庆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那里,他秘密加入了党领导的外围组织,投入到了党领导的学生运动。重庆解放不久,阎肃接受组织调遣,进入西南团工委青年艺术工作队,迈出了投身革命队伍的第一步。
1952年,阎肃已是西南团工委青年艺术工作队的一名宣传员,没穿军装的他,两次到朝鲜慰问参战部队。第一次来到抗美援朝前线,最让他揪心的就是“生死一瞬间”。有时,他到一个连队演出,头天看到的还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围着演出队有说有笑,可第二天看到的,却是从战场上抬下来的一具具遗体,有的甚至连遗体都没有找到。一天,他从一个阵地到另一个阵地上去演出,翻过一座大山时,他一下惊呆了,山冈上的墓碑一座连着一座,一片连着一片,漫过整座山林,所有的墓碑都朝着祖国的方向,有的墓碑上甚至连烈士的名字都没有。“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阎肃在墓碑前伫立良久,他在心底做出了一生无悔的选择:我要当兵去!
从朝鲜战场归来,阎肃所在的西南团工委青年艺术工作队归建西南军区青年文工团,列入部队建制,他终于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装,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坚定选择了崭新的人生目标:今生铁心跟党走,风风雨雨不回头。
“在党的哺育下,我的人生和艺术才有可以扎下深根的精神沃土。”
从教会学校的学生到党的文艺战士,这在阎肃看来,是他人生最正确的选择。从此,他把艺术的根须深深扎进精神的沃土,结出的第一个硕果就是民族歌剧《江姐》。
1962年,年轻的共和国刚刚经历三年困难时期,国民士气亟待振奋。已是空政文工团创作员的阎肃从当时风行全国的小说《红岩》中得到灵感,决定以小说中的主人公江姐为主线,创作一部歌剧,反映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忠贞气节,为我们的党提一提气,为人民鼓一鼓劲。
那是新婚后第一次探亲休假,阎肃趴在炕桌上奋笔疾书。思绪像奔涌的泉水,像爆发的火山,从笔端、从心中倾泻而出,整整写了18天,歌剧《江姐》的剧本一气呵成!
剧本写作仅18天,打磨、谱曲、排演却用了近3年。1964年9月,由阎肃作词,金砂、姜春阳、羊鸣作曲的歌剧《江姐》公演,旋即引起轰动,一年内连演200多场,观众无不热泪盈眶,拍手称道。
当年11月,歌剧《江姐》正在热演。一天晚上,阎肃刚从剧院出来,一辆吉普车突然停在身边,车上人喊道:“阎肃,上车!紧急任务!”阎肃一愣:“紧急任务?我没穿军装!”他只裹了件破旧的黑棉袄,棉裤沾满石灰,一条大围脖耷拉在胡子拉碴的下巴前。来不及换衣服,车子驶入中南海,阎肃才知道,毛主席深为歌剧《江姐》感动,要接见他。
见到敬爱的领袖,阎肃激动不已,想说句问候的话,一时不知如何开口,想敬个军礼,却未穿军装。毛主席笑着向他走来,他手足无措地鞠了个躬,想想不对,又赶紧握住毛主席伸过来的手,憨厚的样子逗得毛主席和在场的人都笑了。
毛主席握着他的手,一番鼓励后,送他一套《毛泽东选集》。阎肃坚定地回答:我一定好好努力!
“我一定好好努力”,脱口而出的七个字,重若千钧。这短短的七个字,是阎肃一生一世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国家的活动,我有令必到;军队的活动,我随叫随到。”
1991年,阎肃担纲创作歌剧《党的女儿》。
其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而在世界东方,迎来70岁生日的中国共产党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定前行。
又是一个18天,他3天写一场戏,与作曲家和演员们合作,很快完成了整部戏的创作排练。总政歌剧团原团长、作曲家王祖皆说:“天命之年,三天一场戏,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饱满的热情,是完成不了的。”而阎肃则说:“当时,我的脑子里没想别的,就想告诉人们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在哪儿、共产党员什么样!”
歌剧《党的女儿》在国际风云乱云飞渡中登上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的舞台,又一次盛况空前,引起轰动。
深情的歌声仿佛跨越时空,唱进了新征程上千千万万共产党员的心窝里:“你看那天边有颗闪亮的星星,关山飞跃一路洒下光明,咱们就跟着他的脚步走,走过黑夜是黎明……”这部描写半个世纪前共产党员与敌人顽强斗争的歌剧,成为中国民族歌剧史上又一部红色经典。
一台《江姐》,一台《党的女儿》,新中国成立50周年国庆大典3台彩车巡礼剧,有这两台戏。2008年,中国歌剧高峰论坛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中国歌剧80年精选8部歌剧,也有这两台戏。
2009年,在国庆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创作过程中,阎肃又以79岁的高龄,领衔文学部主任。对这段高难度创作,阎肃是这样形容的:“一路发烧般走过来,始终热度不减,精度不减,大任在肩,必须不辱使命。”
今年,阎肃再次受命担任《胜利与和平》文艺晚会核心创意成员,他不顾年事已高,每次彩排都到场指导,为这台晚会成功上演付出大量心血和汗水。
回头一看,阎肃为党和国家重大文化活动倾情创作的历史由来已久。1984年以来,100多场党和国家、军队重大文艺活动,他都参与策划、撰稿或担任艺术顾问。阎肃一生不忘党和人民养育恩情,用毕生之心血为我们这个伟大时代而纵情歌唱。
65年辛勤耕耘,阎肃荣誉等身。在这张长长的荣誉名单上,有一份荣誉,阎肃最为珍惜——优秀共产党员。
自1953年入党以来,阎肃始终铁心跟党走。这一走,风雨再大一往情深;这一走,成长为党的忠贞不渝的文艺战士。
有人说,阎肃充满传奇的一生是不可复制的。他却说:“我这一生是在用一种歌唱和赞美的方式来爱党爱国爱军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