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56|回复: 2

走近中共党史上的先模英烈人物(159)王顺友

发表于 2021-7-21 08:53:2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018110612192374144.jpg



[align=justify]
        王顺友,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邮政局党支部副书记,2006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align=justify]
        他担负着从木里县城到倮波乡邮路的投递工作,这段马班邮路往返里程360公里,山高路险,气候恶劣,有时一天要经过几个气候带。由于投递路线长,他一年有330天左右的时间奔波在邮路上,饿了就吃几口糌巴面,渴了就喝几口山泉水,困了就睡在荒山岩洞。但他仍然坚韧执着、乐观向上,唱着自编的山歌,一丝不苟地勤奋工作,年年出色完成投递任务。

[align=justify]
        32年来,他在雪域高原送邮行程达26万多公里,相当于走了21趟二万五千里长征,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到100%。

[align=justify]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还热心为农村发展经济办好事、办实事,为农民群众传递科技信息、致富信息,购买优良种子。

[align=justify]
        为了给群众捎去生产生活用品,甘愿绕路、甘愿贴钱、甘愿吃苦。

[align=justify]
        多年来,他成了邮路沿线百姓联系山外的纽带,用实际行动实践着“为人民服务不算苦,再苦再累都幸福”的人生追求,受到当地藏族同胞的衷心爱戴。
[align=justify]
        2021年5月30日,王顺友在这一天凌晨因病在凉山州木里县乔瓦镇银盘家中去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21 09:00:25 | 查看全部
首次报道王顺友事迹的华西都市报记者宋永坤:
那是一次永生难忘的采访


2021年5月30日,优秀共产党员、中国邮政“马班邮路”的忠诚信使王顺友,因病于2021年5月30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逝世,享年56岁。
从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长期从事乡邮投递工作的王顺友,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往返跋涉26万多公里,将邮政普遍服务延伸到一个个偏僻乡村,把党的声音传送到大山里的千家万户。
时隔20年,原华西都市报记者宋永坤听闻这个消息后感慨不已,“他真的很不容易,那条路我当年只坚持了三分一!”2001年,正是时任华西都市报记者的宋永坤和他的同事李丹来到木里县,首次报道了“马班邮路”和王顺友的故事。
20年前,走进中国最后的马班邮路
随着交谈,宋永坤的记忆回到了2001年。
2001年,也是5月的一天,时任《华西都市报》编委、社会新闻部主任党青,从时任四川省邮政局办公室主任敬宗泉口中得知,中国还有一种邮路叫“马班邮路”。
什么是马班邮路?
在四川省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的群山之间,近两千年来,这里的居民都以马帮传递消息,甚至在现代通讯已经非常发达之后,木里大山境内依然要靠马匹来传递邮件。一人、一马、一批邮件,马班乡邮员独自在大山深处、原始丛林里长途跋涉,将邮政服务延伸到一个个偏僻乡村,把党的声音传达到大山里的千家万户。
木里大山环绕、沟壑纵横,交通极为不便,“马班邮路”仍是那里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渠道甚至是唯一渠道。马班乡邮员常年行走在平均海拔5000多米高的原始丛林中,只有骡马相伴……尽管他们在送邮路上很苦很艰险,外界却对他们鲜有人知。
就这样,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华诞,一组针对“马班邮路”的报道策划逐渐成型,宋永坤和同事李丹被派进木里进行采访。
“那时我才30多岁。”宋永坤说,现在想起来,仍记忆犹新。
一开始王顺友并不是“主角”
“我们一开始的策划是报道‘马班邮路’,当时邮政那边推荐了三条路线。”宋永坤回忆道,之所以聚焦在王顺友身上,一方面是机缘巧合,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王顺友很典型也很出色。
在宋永坤的回忆中,展现了一个报道之外的王顺友,“文化不高,但非常健谈,天南地北啥都能侃,而且对党的政策、事迹知道的很多。”
文化不高却知道这么多事?宋永坤解释,王顺友很喜欢听广播,作为乡邮员业也喜欢看报纸,所以就知道很多事。宋永坤还提到,王顺友非常爱他的马,“他当时的工资好像是70多、90多,但是他把一大部分都用来买马料了。”其实这不难理解,在那条邮路上马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照顾好马才能陪他走下去。
事实上,当时的王顺友家庭条件也比较差,“我们采访结束后,又去他家里看了下,有一两筐土豆,一筐玉米,房梁上挂了一块腊肉猪头,看起来很多年了,房顶还有点漏水,家里有两个孩子。”宋永坤再次感慨道,虽然家庭困难,但两口子却很热情,“他妻子还要宰鸡给我们吃。”看着这样的家庭,当时宋永坤和李丹一人给了王顺友两百块钱。
这条路的乡邮员职业生涯不超过50岁
王顺友去世时年仅56岁,这是让很多人吃惊的,但宋永坤却没有太过惊讶,“马班乡邮员的职业生涯不超过50岁!”
为什么?“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宋永坤分析,一个是饮食作息问题,王顺友这条‘马班邮路’大概有一百七八公里,几乎都是高山、森林之类的原始路线,这就导致王顺友一旦上路后,走到哪就只能在哪儿吃饭睡觉,条件很差,再加上海波过高,饭煮不熟,几乎都是吃酥油茶、糌粑和面食,“他们一路都带着锅碗,睡不好、吃不好,长期下来,身体受不了啊!”
另一方面就是高原反应了,这条“马班邮路”处于平均海拔接近5000多米高的原始丛林中,最高海拔甚至达到6200米左右,所以高原反应无处不在,因此这些乡邮员的“职业病”频发。
这一点宋永坤也有体会,“我们从山上下来的时候,专门绕道去了一个老乡邮员的家里看望,这位乡邮员四十六七岁就退休了,但是他有风湿病,肺部不好,心脏也有问题。”
“其实在这条‘马班邮路’上,并不止是生理上艰辛,心理同样要承担巨大的压力。”宋永坤表示,往返一次需要一个月左右,一路上只能自言自语或者和马说话,“我们跟着一起走了一次,但是只走了三分之一的路程就折返,用了7天左右。”
“这段采访历程实在太难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21 09:04:40 | 查看全部
追忆王顺友|
凉山日报记者石进:像他那样精神饱满地去生活,满腔热情地去工作

四川在线记者 刘春华
2021年5月30日,王顺友走了!
这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最美奋斗者”,在这一天凌晨因病在凉山州木里县乔瓦镇银盘家中去世。
凌晨5:40和凌晨6:05分,王顺友的女儿王小英在朋友圈发出两条信息:“爸爸一路走好”。后一条信息,王小英配发了一张王顺友身着邮政制服,蓝天白云下牵马走在邮路上的照片。
中午12:11分,凉山日报记者石进在朋友圈看见了王小英发的信息。“OMG!”她以为自己看错了,惊呼一声,又使劲揉了揉眼睛,再读了一遍。待确定没有看错后,她急急忙忙拔通了凉山州及木里县邮政局的朋友电话,随后她又把电话打给了王顺友的儿子王银海。电话那端,石进听见王银海正在和人交待与丧事相关的事情……
放下电话,悲伤包裹了石进。她感觉心上像压了一块巨石般沉重难过,她仍不相信那个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书写了一段世界邮政史上传奇,亲切称她为“石小妹”的“老王”,真的走了。
“我现在很难过。他是一个非常朴实善良、非常本色、对工作非常尽心尽力的一个好人。”石进向四川在线记者回忆了她与王顺友相识结缘的经过。
2005年元旦过后不久,石进受凉山日报安排采访王顺友。在此之前,有人告诉石进,王顺友不擅表达。为了拉进亲近感,打开王顺友的话匣子,在去王顺友家里采访时,同为苗族的石进特意按苗族礼仪拎了一壶酒上门。
那年1月10日,石进和同事一起,跟随王顺友踏上马班邮路。在悬崖边一尺多宽被骡马踩出的小路上,她吓得不敢迈步;在海拔4000多米风雪漫天的察尔瓦山上,她因高原缺氧导致胸闷和心慌;晚上宿营在冰冷刺骨的雪地里,她感到特别害怕和孤独……而这些危险孤寂的体验和感受,王顺友一个人一匹马在绵延数百公里的雪域高原,已经整整经受了近30年,每年投递各类邮件近万件,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份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那一次,石进读懂了王顺友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对生活的乐观向上。
那一趟采访,也开启了石进与王顺友接下来十几年的友谊之路,让她有机会更加深入地认识了解王顺友的顾大局识大体。2005年6月初,王顺友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石进是报告团成员之一。她至今清晰记得,王顺友与团里人员聊天时特别说到:“我们出来就是一个团体,大家一定要团结起来把工作做好。”“他说这句话时,就是非常自然,一点也不做作,非常本色。”石进回忆道。
王顺友不仅感动中国,也撼动了世界。2005年10月,瑞士伯尔尼。王顺友代表中国邮政的普遍服务,打破了万国邮政联盟131年的惯例,成为万国邮联第一个走进瑞士洛桑总部宣讲的乡邮员。41个万国邮联行政理事会成员国和45个观察员国共 86个国家 300多名与会代表被王顺友的故事深深吸引,眼睛湿润了,泪水挂在了脸上……万国邮联国际局总局长达扬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感谢中国邮政,王顺友事迹让人震撼,他把一生都献给了邮政的普遍服务。”
但在石进看来,王顺友不管获得了多少荣誉,不管获得了多高荣誉,他永远是那么质朴本色。2019年10月,王顺友在凉山州西昌市做报告时,多年来获得的荣誉奖章挂满衣襟也挂不完,最后有些只能挂在脖子上。但就是这样荣誉加身的王顺友,报告会结束后,想的却是“不要麻烦组织,坐公共交通车回去(木里)就行。”
从2005年算起,石进与王顺友相识16年。从同走马班邮路到一起上北京做先进事迹报告,从写王顺友的新闻故事到写演讲发言稿……石进见证了王顺友的走来之路。虽然联系不算频繁,但两人的关系,早已从最初的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变成了生活中可信赖的朋友。王顺友会给石进打问候电话,邀请石进到家里做客。他叫石进“石小妹”,石进则称他为“老王”。
2019年10月,是石进最后一次与王顺友长时间相处。那次,因为一起反复讨论修改宣讲活动的宣讲稿,石进和王顺友前后相处了三天。那时,王顺友的头发已经花白,脸上的皱纹更深,人看起来也有些憔悴。石进叮嘱他注意身体,王顺友说没得事没得事。
有一次,石进陪王顺友到一个著名电视台录制节目。主持人问王顺友,你在山歌里唱“为人民服务不算苦,再苦再累都幸福”,那什么是人民呢?王顺友回答:“群众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群众。”
《永远的马班邮路》,是石进以王顺友为主角写的一本书的后记,石进写道: “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每当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时候,每当我被一些烦恼所困扰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王顺友,想到他的工作与环境,想到他的眼泪和歌谣,想到他山歌中的誓言‘为人民服务不算苦,再苦再累都幸福!”我常常告诫自己:面对这个普通的马班邮路乡邮员,面对这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你没有理由不干好自己的工作,你没有理由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你应该像王顺友那样,精神饱满地去生活,满腔热情地去工作,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人!”
“明天,我要去木里送老王最后一程。”下午3点过,石进在微信上四川在线记者的留言中写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