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14|回复: 0

谁培养了“校外教育”的市场

发表于 2011-1-11 19:11:4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校外教育市场的茁壮,从一个角度证实,每天为应付升学而忙碌的老师,只是在“给人鱼”,学生只能靠送到嘴边的“外卖”为生,靠自己就要饿死。

  “奥数班一个学期2495元,英语班一下子交了两年半的,共12800元。”这是北京市一个即将“小升初”的孩子的课外教育费。据市统计局公布的官方数据:2009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738元,以此计算,这个孩子课外班上的费用,就占到一个普通北京居民全年可支配性收入的61.7%~67.7%。   

  家长为孩子的校外教育,课外培训一掷千金,是中国教育的一斑,这种校外教育的花费比例超过校内的结果,首先意味着学校教育,主流教育的失职,一是方法问题,一是内容设置问题。

  学生离开老师就不会学习,必须“手递手”地由不同的老师接管下去,由校内传到校外,这恰恰是中国教育的通病,教育没能完成“授人渔”的职责,没能教会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而这才是教育的本意。校外教育市场的茁壮,从一个角度证实,每天为应付升学而忙碌的老师,只是在“给人鱼”,学生只能靠送到嘴边的“外卖”为生,靠自己就要饿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完成教育,脱离教育,具体到学生,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自理,自立,这种“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接力的结果,使孩子始终没有自学或者自我思考的机会和能力。发达的社会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的事,但当孩子的学业教育成为离不开的“基础消费”,这就像忙碌的“上班族”一样,之所以依靠“半成品”,“速食品”充饥,是因为自己没有买菜、做饭的机会和能力。

  另一个问题是,校内教育需要完成内容和难度不断增加,这就迫使老师为在有限的课时中完成超量的内容,很多内容只能“蜻蜓点水”般滑过,学生想细究,彻底搞懂,只能靠课外补课,于是,“辅导班成了正餐,学校的正常教育正在变成餐后甜点”,这种结果的责任在课程设置的主管部门,他们也没能将“授人渔”的培养观念融会在教育主旨里。

  读书向来是“由厚变薄,再由薄变厚”的,“由厚变薄”的第一个回合就是学习能力获得的过程,读书者自己理出了一条脉络,可以选择和驾驭知识。我们的课程设置者,教育方针制定者,如果搞懂而且执行了这一点,就可以改变以增加课业内容和难度来体现教育改革的笨办法。

  只可惜,不同名目的教育改革一波接着一波,“校外教育”的市场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扩大着,2010年,两家以中小学课外培训为主业的民营培训机构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而这,也是中国教育“培养”的另一种结果。(佟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