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对社会分配机制不满的同时,我们所处的社会被“物化”得过于严重了。人们已经习惯了以“物”的尺度来衡量幸福与否,那些本属于人的精神生活与感受几乎被弃若敝屣
你有比别人穷的感觉吗?面对这样的发问,很多人都会说“不但有,而且无处不在。”确实如此,中国社科院刚刚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0年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公布了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最新完成的《2010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调查报告》。报告指出:约1/5受访者认为自己比周围人穷。(1月10日《国际先驱导报》)
零点公司的这次调查采用的是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结论是否客观暂且不论,但是,“感觉自己比别人穷”,这确实符合当下社会中弥漫着的社会情绪。社会分配的不公让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被剥夺感”,即便是月入过万的白领,他们对未来的焦灼及不确定性也时刻警醒着他们“穷人”的身份。当然,“穷”是相对的,更多人担心的不是“穷”得吃不起饭,而是他们“穷”得没有富起来的机会和条件。
于是,舆论将此概括为“心穷”。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让这些“穷人”们产生恐慌和无助,他们得不到权力的保护,对于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改变外在的贫穷缺乏信心。
但是,当我们更多时候将“心穷”归结为制度缺陷所致时,有没有想过,制度因素之外,我们的“心”是不是真的“穷”了?
同样是零点公司的这份调查还显示,“人们对贫穷的畏惧甚至远超过对情感背叛、友谊和尊严丧失。”一定程度上说,这样的调查结果也呈现出了现代人对物欲追逐的无止境。我身边那些年收入四五万的人哭穷,年收入二三十万的人同样哭穷,他们“穷”在哪里?其实是穷在一种“不平衡感”上。比如,自己住着一套房子,身边有人又买了第二套房第三套房。
心外寻心,终不可得,为什么那么多感觉“心穷”的人没有能力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偏偏要以外物或者他人作为衡量穷富的缘由呢?这么说,并非要为“感觉自己比别人穷”的人们寻求一剂“心灵鸡汤”,而是想说明“心穷”现象未必全由制度缺陷问题所致。
不得不说的是,在对社会分配机制不满的同时,我们所处的社会被“物化”得过于严重了。人们已经习惯了以“物”的尺度来衡量幸福与否,那些本属于人的精神生活与感受几乎被弃若敝屣。(陈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