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夏日的夜晚,蝉声从四面八方响起,此起彼伏,声声入耳。这熟悉的声音把我带回到曾经天真无知的童年。
    农村的夏天,到处听到不知疲倦的蝉鸣。每到麦收时节,成群结队的孩子们,趁着月色,跑到村西头的大路上,抱来麦秸,堆在一起,燃起大火。几个人一起抱住路边的大柳树用力摇晃。在我们的欢笑声中,一只只蝉迎着火光,跌落在火堆旁。我们把它们一只只捡起来,把蝉羽掐断,放在火上烤。记得蝉背上的那块肉丝最好吃。孩子们一个个解了馋,说说笑笑,带着满足感各回各家。
    捉蝉蛹更有趣。尤其是下过雨之后的晚上,孩子们每人找一个罐头瓶,相约到村外小树林,没有手电,就借着月色,把刚刚钻出地面爬上树干的蝉蛹,收集到瓶子里。有的孩子耐性差,找到蝉蛹洞口,用小棍子直接把蝉蛹挖出来,一晚上,能捉几十只。孩子们越找越有兴致,非得等到大人扯着嗓子喊的时候,才急急地往家里跑。到家后,赶紧把蝉蛹倒出来,一个个数着放进盐水里泡上,才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待到第二天早上,蝉已经不动了。用清水清洗几遍后,在锅里放上油,烧热,把蝉蛹放进热油中炸制,待到蝉蛹变成了金黄色才捞出。此后,把炸好的蝉蛹放进嘴里嚼,又香又脆。在当年不能痛快吃上一顿肉的年代里,烤蝉和炸蝉蛹成了天赐的美味佳肴。
    蝉不但能解馋,蝉蜕皮之后,留在树枝上的蝉蜕,也给我们带来不少惊喜。每到星期天,孩子们结伴找蝉蜕。蝉蜕是很贵重的药材,不记得一个夏天能卖多少钱,只记得,积攒半袋子后,就被母亲给卖掉了,换回几支铅笔,够我们用一段日子。整个夏天,孩子们都沉浸在蝉带来的欢乐中。
    直到上了中学,学了法布尔的《蝉》之后,才真正了解了蝉的一生。蝉自产卵之日起,历经许多磨难才有为数不多的蝉卵存活下来。存活的蝉卵开始在泥土里生活。四年之后,才有机会钻出地面,经过蜕变之后,爬上树枝,才有一个月的光明。也是在那时候,才明白蝉为什么会竭尽全力、声嘶力竭地放声歌唱。从此,每听到蝉声,心中就会生出一种自责感,对蝉也产生了一种敬畏之心。
    有一次,我们带小儿子到饭店吃饭,要了一道“金丝缠蝉”,几只金黄的蝉,卧在雪白的粉丝上。许是我们常给他讲蝉的故事吧,当这道菜上来的时候,儿子噘着嘴,一脸怒气和无奈,把这道菜推离自己,不动筷子不吃饭,待到弄清楚原因后,我们再也吃不出那时的味道。我拥着儿子向他保证:“今生今世,妈妈再也不会吃这道菜了。”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把蝉当作高洁者自喻。“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的《蝉》让我懂得了,蝉曾是高洁者的化身,饮清露,鸣高柳。纵情放歌,歌唱生命,靠自己默默积攒的力量,把歌声传到更远的地方。唐代诗人骆宾王的“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的名句,也借蝉寄托和抒发自己的情怀。
    用心听蝉的歌唱吧,它们的歌声激越嘹亮,欢快高昂,包含着人生哲理:生命不止,歌唱不息。它们用生命向世人宣告,人生经得起风吹雨打,耐得住黑暗的寂寞,才能在明媚的阳光下前行。
来源  河北工人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