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因不满取消“运六歇一”制度,河南郑州出租车全行业停运。数千名警察、交通系统职工被政府安排上车监督司机运营。官员证实,有5辆出租车被砸,安排警察跟车是为了“排除暴力威胁”,控制停运对社会运行的破坏(1月12日《新京报》)。
有便衣护驾的出租车,即便心中无鬼,估计乘客坐得也比较“震撼”。更重要的是,“数千名警察、交通系统职工被政府安排上车监督司机运营”——这架势,不免让民众误会他们是不是过于清闲、随便一拉就能集体出街。好好一件事,非要闹到吵架掐脖子的地步,实在令人感慨良多:政府部门的出发点是好的,取消“运六歇一”意在增加运能,缓解城市打的难的现状;出租车司机们的诉求也可以理解,比如运力过剩、加气更难,还会直接影响行业的平均收入,养家糊口不容易,公共政策不能不食人间烟火。
如果大家都能心平气和地坐到谈判桌前辩论、决策机制能秉持公正公平的立场拿出论断,分歧也不是不能达成共识。遗憾的是,各自选择了“耍酷斗狠”:职能部门“立场坚定”,不惜代价地“拿着人民币”跟车;司机们也“险招迭出”,发威胁短信、砸不配合的车辆——最终,发展到只能被警察监督着乖乖上街拉客。
但这种博弈结果恐怕算不上一种稳态:一者,“警力跟车”经不起程序正义的考量,警察也好、交通系统职工也罢,按理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数千人竟然齐刷刷上街跟车,日常工作难道要加班加点完成?二者,据说他们乘车也要付费,那么,这笔支出以何埋单、谁来埋单?三者,一旦非常态的跟车监督结束,谁能确保“停运”不会卷土重来?
数千人与出租车司机同进同出,这场面不仅华丽、而且诡异。公共政策的博弈上,我们时常能见识到类似的场景,比如有的地方的城管发一套“铁甲威龙”的装备,恨不能武装到牙齿。然而,矛盾并不会因为压制就停止发酵,堰塞湖的道理也适用于这里。
制度当然需要强制力去执行。但是,公共政策在博弈的过程中,应当宽容民意的情绪、甚至非理性,让彼此都有平等对话的机会与能力。决策过程越激烈,执行起来才会更平和。
出租车上的问题,不独独是一个城市的纠结。费用与制度的博弈,其实可以更光明正大些、更胸怀坦荡些。越是急于求成,越是狠招迭出,政策后遗症恐怕越是惊心触目。(邓海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