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清华自主招生初审,七成大中城市学生。清华招办主任于涵说,今年通过清华初审考生中,约1/4学生来自于县级或县级以下中学,覆盖了全国800余个县级行政区域。(1月13日《新京报》)
高校自主招生作为当前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探索,是教育改革的一件大事。而“七成来自大中城市”这样突兀敏感的数据显然有悖教育的公平性原则,公共教育资源不能只用“厚此薄彼”的方式来体现“效率性”,而更应有所倾斜、有所照顾公共教育资源不均衡的“低洼地”,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原则。
在美国,他们的做法恰恰相反,越是在办学条件差的地方读书,越能获得高考加分。美国名校录取的一个游戏规则便是:一个从小受到最好的教育,成绩和履历都非常优秀的学生,经常在录取委员会中受到这样的质问——— 既然已经有了这么多机会,我们学校为什么还要把另一个难得的机会给你?道理很明了,这样会放大教育资源不均衡下的马太效应,蚕食公众对教育公平信仰。
在中国,尤其是高等教育被寄予是社会底层群体“鲤鱼跳龙门”的一次华丽转身,“考上大学,走出山沟沟,睁眼看世界”曾被一代代贫苦阶层看作是向上流动的一道曙光。数年前,一篇《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一起喝咖啡》的文章激发了社会群体共识,如果阶层凝固、通道阻塞,把稀有的受高等教育机会都排挤掉,恐怕奋斗了N年也再难以和你一起喝咖啡。
教育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石,温家宝总理曾从“穷人经济学”谈到“穷人教育学”。高校自主招生的理念还是多学学“穷人教育学”,多给农村娃设计些“绿灯通行证”。(谭相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