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推迟近两个月后,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公布了对知名学者朱学勤博士论文涉嫌抄袭的调查结论,认为朱文中涉嫌抄袭而被举报的部分内容,在学术规范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对其剽窃抄袭的指控不能成立”(1月13日《人民日报》)。
这两年,学术腐败问题一直在风口浪尖。然而,虽然“谁来还学术清白”的呼声高涨,但学术腐败却似乎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复旦大学学术调查启动之初,朱学勤表示希望“从我开始,为学术界积累一个案例”。现在回头看,对于解决学术争议,“朱学勤涉嫌抄袭案”确有一定的标本价值。
学者易中天在《汪晖教授,请勿坐失良机》一文直陈成立独立的委员会来调查“抄袭门”事件的意义,希望汪晖能“敢为天下先”,以实现学术的“公平与正义”。遗憾的是,虽有学者公众一再呼吁,汪晖教授却始终保持沉默。虽然“涉嫌抄袭”事发晚于汪晖四个月,但朱学勤却在得知自己受匿名指控的第一时间,就呼吁学术机构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不屑打“口水仗”,而是“愿意配合调查,随叫随到,平心静气地等待仲裁”——这样的姿态,不仅有易中天所言“真金不怕火炼”的气概,也使得学术争议有了解决的可能。
能在第一时间主动申请学术调查,朱学勤的选择无疑值得赞许。是的,倘若汪晖事件也能及时启动学术调查,事态恐怕也不会失控,汪晖教授也不会至今没有“公道”;而诸多大学校长若能及时回应论文或学历问题,应该也不会让威信与名誉扫地。现在,朱学勤教授涉嫌抄袭一事有了“学术法庭”的回应,相较而言,这应该更能获得学界与公众的认可与支持。
学术腐败愈演愈烈,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惩罚机制发挥不了作用。学术腐败久病难治,也在于权力深陷其中。在官本位的学术体制下,无论采取何种严惩学术腐败的举措,都会被异化为形象工程,难以发挥实际效果。权力主宰学术,不仅会使得学术腐败蔓延,也会降低教师的独立性、创造性,稀释大学的活力和动力——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出路在于使权力与教育学术脱离。就学术腐败而言,唯有调查独立、评判公正、处理透明,才能还学术以清白。
朱学勤教授表示,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民工可以主动要求“开胸验肺”,学者也可以主动要求“开胸验肺”。但要根治学术腐败不仅要有公正的“学术法庭”,更应该根除学术腐败产生的土壤。从这个角度看,治理学术腐败仍然任重而道远——还学术以清白,期待从朱学勤开始。(刘义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