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幼儿园有什么问题呢?幼儿园习惯养成有三个问题:一是入托时间相对灵活,因为不是义务教育,入托时间的差别使得习惯培养缺乏计划性,离开幼儿园也十分方便;二是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在习惯培养上处于被动而非主动状态;三是一些幼儿教师的专业性还是偏低,对幼儿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意识不足,手段方法有待提高。以上三个原因使得幼儿园的习惯培养缺乏规范性。 |
如果家里的习惯培养与幼儿园的习惯培养面临问题,那么小学则是习惯培养的最后一次机会了。为什么一年级很重要?首先,一年级是义务教育的起始,每个孩子都会来学校。每个孩子都必须来学校。每个孩子都不可以随便离开学校,这使得开展持续而规范的习惯养成有了现实的可能。其次,每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正常情况下)都是对一年级的学习生活充满向往和期待,即他们有了学习的自主性或主动性,这是与幼儿园入学大为不同的情况。这种主动性或自主性使得我们对孩子们在家里形成的不良习惯具有了改变的条件。最后,小学一年级是学生成长进入学业“赛道”的第一步,绝大多数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成长充满了期待,这种期待会成为焦虑,这些焦虑会转化为无穷无尽的知识和才艺的学习,而这些知识才艺的学习又会掩盖习惯的缺陷。家长普遍认为只要字记得多,琴弹得好,其他的都不重要。这样的状态,在一年级的时候,是亟须得到一个正确的引导与矫正的。 |
二、习惯养成关键在老师 |
不同的家庭在其家庭活动中会养成不同的习惯。这些带着习惯来到学校的孩子,形成同一个集体。好习惯的力量总没有坏习惯的力量来得诱人。假设学生A习惯不错,学生B习惯较差,A和B在一起,大概率是A会向B靠拢。而A的好习惯得到强化,B的差习惯得到改善,并向A靠拢,则需要一个懂得习惯培养的一年级老师。 |
一年级老师关键性正在于此。让一年级老师成为这个关键的积极正向的人,学校需要做好三件事。第一是在观念上改变我们的老师。习惯培养是将我们期待的好品质进行行为固化的过程,孩子在童真的时候,心灵尚未被污染的时候,学校用行为的方式将美好的品性固化成习惯将伴随孩子一生。学校加强教师培训,让教师对孩子习惯培养得以重视。第二是需要有一份材料供老师们开展习惯培养。这份材料要给老师讲明白培养什么习惯、习惯的标准是什么、习惯养成的流程是什么、老师要做什么。这份材料可以表现为教材、视频、教案等等。第三是要赋予老师专门的时间对学生的习惯进行培养。 |
学校把以上三件事情做好了,习惯培养就在学校成了一件正事,而不是挂在嘴上的事了。立德树人就有了一个扎实的开始,立德树人始于行就有一个行的开始。为此,金师附小对习惯养成的经验进行专门整理,汇编成专门的教材《十会小学生》。然后安排了一个月的时间,不上知识课,或者借知识课来落实习惯的培养。 |
三、习惯培养“十会”始 |
一个人有多少个习惯?有多少习惯是需要培养的?这个问题是习惯培养中必须思考的。我们汇编《十会小学生》专门材教的时候,会有许多目录。这些目录尽管很多,但在我们分成一级目录、二级目录、三级目录之后,目录就显得不那么多了。人的习惯也可以分为一级习惯、二级习惯等等。也可以分为根习惯、子习惯等等;不论哪种分法,意思无非是说习惯也可以是有先后的,有轻重的。一种习惯养好后,会比较自然地生发出许多好的相关习惯。好习惯如此,差习惯也是如此。 |
如果我们把人的成长溯源到起始,习惯主要就是吃的习惯、睡的习惯、如厕的习惯,基本上这三种习惯便是最根源的习惯了;如错过起始时的培养,到幼儿园时,可能还要加上穿衣的习惯,走路的习惯等等;如错过了幼儿园的习惯的培养,到了小学怎么办呢?金师附小把小学一年级的习惯定为以下十个,即吃饭、睡觉、排队、走路、听说、问好、游戏、求助、扫地、整理。基于我们小学教学的经验,觉得这十个习惯很重要,值得我们在一年级培养。 |
[table=100%,#fffff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