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给工人评职称,企业这样做
编者按:近年来,许多地方和企业围绕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出台了许多办法,比如开展各类工匠表彰宣传活动,在一些岗位设立特级技师、首席技师制度,对部分高技能人才试行年薪制、探索股权激励、遴选“工人教授”“技能专家”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今年年初,随着人社部出台《关于在工程技术领域实现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意见(试行)》,不少企业也在更被关注的、更能决定优秀技能人才的身份、地位、待遇的职称资格评审上开展了探索。本期企业广角,让我们一起走进企业,看看都提出了哪些举措。
山东能源集团让一线工人“变身”工程师
高文静 李志勇
这几天,由一线矿工直接变身为智能装备工程师的李进拿到了他上岗第一个月的工资。“算上各类扣除,近2万元,比以前多了一倍。”李进高兴地告诉笔者,最有成就的是工作面设备由原来是出了问题找厂家,变成了现在出了问题找他们。
李进原是山东能源枣矿集团蒋庄煤矿综采一区的一名普通矿工,通过竞聘上岗,被聘任为矿上的首批智能装备工程师。
近年来,随着山东能源集团煤矿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普及,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瓶颈已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
“当前能源集团拥有在册职工近16万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仅仅33人;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以上的仅占14%;技能人才中,高级工以上占比达到25.1%。”山东能源集团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谈到,高层次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极度匮乏,远远满足不了集团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
为解决这一难题,山东能源集团通过项目合作、技术顾问等形式柔性引进各类高端人才智力的基础上,还持续抓好内部高端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创新开通了“智能装备工程师”职业通道。
“智能装备工程师率先在采煤、掘进、机电3个专业中的6个岗位试行。在岗位三年以上,考核连续三年为优秀,可以优先安排到重要岗位。”山东能源枣矿集团人事处负责人介绍说,智能装备工程师分为三级、二级、一级,在待遇上分别享受本单位平均工资的1.5倍、1.6倍、1.8倍,通过三年培养使他们能够独挡一面,辅助总工程师牵头开展科技创新、工艺革新等技术创新活动。
智能装备工程师的上岗,引发了企业广大一线职工学技术学业务的热潮。“以前谁学、谁干、谁不学、谁不干都一样的拿钱,干活的反而感觉自己吃了亏。”从普通维修工人升为智能设备操作岗位工程师的秦文说,以前学技术没人理,现在学技术有人用,许多工友都会主动找到他询问业务问题。”
中建三局汉南厂助力产业工人评职称
王博璨 褚辰
日前,中建三局科创公司华中公司汉南厂的会议室通火通明。这家主要从事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的企业,数十名职工正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备考即将举行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技能等级评定。这样的集中授课式的产业工人夜校培训,从2019年3月算起,除节假日外每周三举行一次,已开展100余期。
这样的培训有什么用?正上夜校培训的汉南厂质检工张豪告诉说,中建三局将装配式建筑生产与施工各岗位工种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评定主要通过理论考试、实操考核和工作季度考核综合进行。通过考核后,根据等级证书,每月可拿200元至1000元的补助。提高收入的同时,若被评为高级工还可以晋升管理岗位,形成“蓝领管蓝领”的局面。
“我以前在不同的工地上做过事,断断续续,日复一日,看不到上升空间。中建三局为我们产业工人评定职称,让我觉得真正是凭本事说话,还有走上管理岗位的机会。”张豪说。
和张豪一样,汉南厂行吊工肖春阳拿出一本封面红彤彤的职业技能证书,难掩喜悦:“我有了一份可以为之继续奋斗的事业”。肖春阳此前已通过职业技能考试,也享有了相应待遇,这让他很有荣誉感和自豪感。
“给产业工人评职称,不仅是行业首创,也为产业工人提供可自我展示的平台和职业规划新的开端。”华中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青岛港西联公司让装卸工人也能评职称
焦兰坤 张海强
青岛前湾西港联合码头有限责任公司的赵树双来自沂南,刚进港时,他一没学历、二没技术,而现在已拥有“高级技师”头衔,他的红光吊车“油改电”技术革新项目申请了国家专利。
说起这些变化,赵树双发自心底地感慨:“我是青岛港学习培训机制的最大受益者。”因为勤奋好学,赵树双很快从装卸工成为吊车维修工,并被公司安排到湖北红光港机厂参加机械电器学习。一名农民工维修工,竟然坐着飞机去培训,这是他做梦也没想过的事。
赵树双更想不到的是,青岛港出台激励机制,让技术工人可以像知识分子评“职称”一样考工晋级,甚至普通装卸工也能评“工艺师”,打通技术工人成才的通道。从最初的“初级电工”到“技师”,再被评为“高级技师”,赵树双7年晋了5级,每提一档,工资和福利也相应跟着上调。
改革开放初,青岛港77%的职工、12000多人只有初中以下学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6%,技术工人仅占28.7%,其中高级技工只占技术工人的9%,没有一名工人技师。文化水平低、思想素质低、社会地位低成为那个时代码头工人的真实写照。
如今,职工队伍结构变为以6000多名知识分子、8000多名技术工人和9000多名农民工为主体的高素质职工队伍,其中高级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76%,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35%的平均水平。
“我们搭建了"想学就有机会、想干就有舞台、干好就有前途"的成长通道,让职工感到港口真正重视他们、真心培养他们。”青岛港集团负责人说,青岛港为全体职工构建了职务聘任等各类晋升机制,人人都有公平竞争、富有活力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不断激发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川煤绿水洞煤矿为一线工人实施“三通道”互通工程
蒋国超
“我从一线的一名普通电工干起,历任机电技术员、机电科长、机电副总工等职,2013年就取得了高级工程师资格。”日前,川煤集团绿水洞煤矿机电副矿长杨富均告诉笔者,打破像他这样的高技能人才职业成长“天花板”的,正是该矿实施的“三通道”互通人才攀登工程。
据了解,该矿过去工人职业发展只能争挤队长、科长等管理职位,一些一线技能工人即使表现再优秀,干一辈子往往最高也就混个高级工,收入待遇等难以有效提升,严重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为解决这一“短板”问题,该矿实施“三通道”互通人才攀登工程,不将学历作为硬性条件,将技能人员提高到与技术、管理人员同等位置,实现同级管理、技术、技能岗位互连互通、待遇对等,让每一个工人都可以走“管理、技术、技能”三条通道,每条通道设有12个层级。以技能通道为例,新入职的一线工人,可以从最基层的“见习工”做起,其次是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一直到工匠、首席工匠。
“‘三通道’互通让我们普通工人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论管理、论技术我们可能不擅长,但论技能,我们技高一筹。既然有了待遇,以后更得好好干,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技能,为矿井发展多作贡献。”领到技能补贴的采煤一队工人姜勇激动地说。
“凡是具备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的高技能人才,均可参加职称评审。高技能人才取得职业资格,达到相应的工作年限也可申报职称评审。”该矿负责人表示,通过实施“三通道”互通人才攀登工程,打破职业技能评价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界限,技术工人同样可以取得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职称,让更多高技能人才在自己岗任上就可以施展才华,并解决了技能人才相较于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职称评审和职业资格考试难、待遇不高、获得感不强等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工人成才的动力和活力,使一线技能工人有了新的目标和奔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