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167|回复: 0

周伟:从扛钢筋的小工到跨海大桥项目技术人才

发表于 2021-8-9 11:23:3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从对工程一窍不通的小工,成长为对钢筋结构了如指掌的技术型人才,他用了13年。
2006年,经人介绍,周伟来到中铁大桥局六公司杭州湾大桥项目,成为了一名钢筋工。“一开始什么都不懂,全靠老师傅手把手教。”周伟回忆,刚接触工程项目时,他只能做最基础的活儿——扛钢筋和绑钢筋。扛钢筋只是需要体力,而绑钢筋则需要手法熟练。看着别人手中灵活翻动的扎钩与扎丝,初学绑扎的周伟羡慕不已。周伟日复一日地训练,经历无数次扎钩绕空、扎丝拧断甚至戳伤手指的窘状,终于跟上了其他人绑钢筋的速度。
“学会绑钢筋之后,我发现自己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绑。”周伟说,工程中钢筋怎么摆、怎么放、用多少,这些工序都得严格按照设计图来完成,但他看不懂设计图,每做一步都要别人来指导。
于是,看懂设计图,成为了周伟的新目标。“大家下班后休息,我就待在屋里学习。”周伟说,长期学习加上日常工作中积累的实际操作经验,他逐渐弄懂了设计图的画法。不仅会看,还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一些变通。
2007年底,周伟来到哈大客专项目工作。因为桥梁建设标准的提升,工地上使用的钢筋材料也相应地进行了更换。“施工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图来进行,当时我们照着图纸施工,却发现有的地方材料和图纸对不上号。”周伟介绍,换了施工材料后,有些地方钢筋数量、摆放位置跟图纸匹配不上,让工人们十分头疼。
周伟来回摆弄钢筋材料,冥思苦想了好几天,发现改变钢筋捆扎方式可达到图纸要求。他把这个思路告诉现场技术员,并在施工时反复验证其可行性,最终解决了图纸与实际材料不符的问题。
工地生活比较枯燥,对周伟来说,钻研技术变成了一种生活“调味剂”,让他感受到学习和进步带来的成就感。如今,他能通过自己思考提出改进施工方法、优化设备等措施,并主动请缨,到世界上在建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平潭海峡公铁大桥预制板场项目工作,30个小时就手绘出了3600平方米钢筋车间的规划布局图。
日前,已经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湖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的周伟,又被评为了湖北“最美职工”。“我会一直坚守在工地上,干到老、学到老。”周伟笑着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