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中国校友会网《2011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出炉,北大连续4年名列中国大学排行榜榜首。最引人注目的是,北大造就的亿万富豪多达79人,连续3年成为中国高校“造富摇篮”。(1月18日《华商晨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而优则富,早已成为现实。北大造就出这么多亿万富豪,当然有其值得夸赞的一面。但遗憾的是,高等教育的首要目的,不是造就了多少亿万富豪,而是培养了多少大师级和多元化的各种人才,以及他们的科研成果对推进社会文明进步所做贡献的大小。这,才是考量大学生命力如何的“普世指标”。
“大学之大,并非有大楼也,乃有大师也”。美国独立战争以来,不少具有世界影响的人物都出自于哈佛,诺贝尔奖得主就有40多个。上个世纪30年代的北大,还有胡适、朱自清、王国维、沈从文等大师级教授、学者,现在数以千计的北大教师,谁能与之比肩?在数以万计的北大校友中,出了几个国际顶尖级科学家?好像一个都没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即使全球首富乃至排名前十的富豪都毕业于北大,北大恐怕也未必能跻身全球一流大学的行列。
在内地大学精神越来越稀薄、大师级人才日趋奇缺的当下,中国校友会网接连几年拿北大的“造富能力”说事,不知是在褒北大还是在贬北大?倘若北大沉醉其中,以“造富能力”居首为荣,事情怕就麻烦了:往后若干年,哪怕国家投入的资金再多,通过“掐尖”生源质量超好,北大充其量也只能成为“中国富豪培训基地”,与严格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或将渐行渐远,甚至,与北大自身的办学精神、离最基本的大学精神,也将会越来越远。更令人担心的是,如果北大的“创富能力”引得其他高校跟风不止,大家都不搞学问,搞“创富能力”竞赛,那问题就更大了。 (徐林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