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627|回复: 5

一介书痴等散文作品

发表于 2021-8-17 11:20:0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介书痴
423日正好是世界读书日,不觉想起爱书的一些事来,难以入眠,遂有心得。
儿时,老师总是携带着学生们从没有见过的各种参考书进课堂,这位在国家级媒体当编辑、下放到小镇的老师,上课时,总是左手将嘴里叼着的三五牌香烟拿下来,右手翻起参考书,对我们这些小朋友说,今天继续讲解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参考书,儿时竟然没见过,学校里只给学生发课本和练习册。这是老师们的专利,学生是看不到的,也就有了想看看的渴望和冲动,每次课间休息老师把参考书放到讲台后回他办公室,我们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觉得拥有了世间的宝物……于是,母亲早上给的五分、一角买早点的钱,都偷偷地攒积了下来。趁父母还在上班不回家,就跑到镇上唯一一家新华书店买下《三国演义》、《水浒传》、《狼牙山五壮士》这些连环画来,早上不吃饭饿着,到中午开始饥肠辘辘,下课小跑回家饿得一路上头发昏,第一件事就是到家里填饱肚子,然后躲到一个农场草堆边津津有味地看起小人书来。
长大后就和同学约定互相借书看,我换来了住在建设银行的曾同学的《儿童时代》、《少年文艺》、《儿童文学》、《少年科学》等书,每次借书,也就两三本,都放在枕头下面,怕被丢,就藏得牢牢的。书简直成了我的整个世界。在我眼里,书是这样神圣的,源于母亲说“穷不能离猪、富不能离书。”想必要想过上充实富有的精神生活,就得看书,自然书就是我的整个精神世界。读中学时,我和同学们一起成立了《春晖》文学社,自己写稿抄稿不亦乐乎,每半个月把自己创作的文章写好复印后贴在教室里,于是获得了到校图书馆学习的许多机会,看到了更多的文学书。书,在我眼里,就像是一笔巨额财富,令人渴望。
后来到部队,干得都是些写报道、写材料的活,也就有机会看到更多的书,也成了当地书店的常客。退伍回家乡,带了一个好大的军用包回家,里面全是用退伍费买的各类书,这都是我的最爱。从老山前线下来的指导员在我的退伍赠言中写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草原奔马易放难收”,告诉我回地方工作后不要忘记继续看书。
这些年,也有了些阅历,先后到鹅湖书院、白鹿洞书院和朱熹的武夷山讲学堂参观过,更多地感受到古时成为读书人的自豪。想想古人要读书,必须交一大笔学费才能成,能有私塾老师教,那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没别的爱好,我把书作为财富攒积了下来,每到一地首先去书店买书,这些年少说存有千册,家里书柜自然装不下了,就拿纸箱子装,于是家里书籍“泛滥成灾”,桌上、阁楼、床上书成堆,家里竟然变成的“小书馆”。哎,没办法呀,谁叫我干的就是这“舞文弄墨”的活呀。
女儿也爱书。中考、高考作文产不多都是满分,并入选省级满分作文行列,录取到北京一所985院校就读。她中学毕业时,租了个车将16个麻袋的物品装上,除了被褥和衣服,有12袋是书,沉沉的。女儿从大学带来电话,告诫说不要动,与我的幼儿园、小学、初中的书本一样统统藏起来,这是本人的精神世界,也许将来我还要教书呢。(刘献忠

答案
我们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当年为什么舍去读师范和参军,而选择去工厂当名工人?直到最近我才找到答案。
那天是父亲70岁生日!因为我在上班,父亲把生日宴改在第二天进行。一大早走在熟悉的村庄石头路上,看见父亲正在进村的路上修路,我赶紧过去帮忙,父亲说等下你姐弟要骑电瓶车过来,这条路很不方便,正好今天有空好好修修。他拿着工具麻利地量了起来,挖去不平的石块,抬来不少垫脚石,很快路基平整了,而父亲额头上也微微见汗……
仔细一看,老父亲还穿着绿军装,生日也不穿件新衣服,我一问,父亲笑笑说:这还是你当兵时部队发的军装呢,你瞧还是崭新崭新的。我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父亲说,这军装好,俺爱穿,家里是有新衣服,俺还是喜欢军装。
按当地风俗,长辈喜庆应该晚辈来张罗办生日宴,但父母亲拒绝了,他们说不用打扰外地的妹妹、读书的孩子,也不要通知亲朋,你们都有自己的工作,没必要操心,到时全部来吃饭,奶奶年纪大到时送些菜过去,就这样菜就在父母亲的操持下买来了,提前做好了准备。新婚的弟媳妇也提前一天赶来帮忙了,生日那天她和俺媳妇都来协助炒菜,忙得不亦悦乎!
父亲的生日那天,天气出奇的晴好,依然散发着冬日暖阳的气息,村庄周围各种不知名的小花争相绽放,煞是好看。听亲属来我家说,你们的父亲在过去艰难的生活中,作为长子,在爷爷早年过世的情况下,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和三个妹妹,他勇敢地扛起家庭的重任,选择了和全家人共同分担贫穷、共同创造新生活,几十年如一日,肯吃苦出大力,他是一个深有责任感的好人。
中午午宴开始了,我们一齐向亲爱的父母亲敬酒,祝他和母亲健康长寿……
                              (江铜贵冶 刘献忠

大爱无疆
512日,是汶川大地震四周年的纪念日。从江铜报登载的信息得知,那位向地震无私捐款的田大爷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不禁想起当年记者采访他的情景。在江铜数百万元的爱心捐款中,无疑他的爱心付出是突出的一位,令我们想不到的是,银发飘飘、精神矍铄的老人竟这么快走了,让人思念不已。
汶川大地震那年,田大爷从电视报道中了解到震后信息后,立即捐款五千元到灾区,援助抗震救灾工作。得知信息后,宣传部派我们记者赶到老人家中采访。我们来到老人家中时,看到他的家庭并不富裕,简单的家具、小小的电视,连沙发上的垫布都是旧的,但家里收拾得非常干净,第一印象就是他是一位简朴、直爽的老人。老人不同意采访,连说不用,请我们回去。在请示单位并多次解释后,他才勉强同意。有知情人告诉我,老田这人,非常低调,孩子在外地工作,他一个人住在生活区,从不因为自己是老革命而张扬自己,也不给组织上添麻烦,听后我肃然起敬。
后来,我了解到田大爷不光有辉煌的早年参加革命的事迹,还是一名廉洁自律的单位领导,他奉献爱心的事迹受到邻居和周边群众的爱戴和尊敬。
田大爷走了,他的助人为乐精神没有走,如今爱的接力棒在江铜社区传递得更远。             (刘献忠)

信念的坚守

前不久,我在中央台看到一条新闻。今年的艺术品市场风生水起,著名书法家林散之先生之作品拍卖已经超过一亿多元。我不仅想起战友阿善向林散之先生拜师的故事。
我和阿善在南京某野战军高炮部队指挥班服役,同住一个宿舍,他睡下铺,我睡上铺。在艰苦的训练之余,他有一个爱好,就是酷爱画画和练书法,而我那时也喜爱练习书法,彼此经常交流书法练习心得体会,面对自学多年且难以迅速提高技艺的现状,他从《新华日报》中得知我国著名书法家、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长林散之先生住在南京夫子庙后,决定拜林散之先生为师。当他带着一卷卷作品到林散之先生家时,林家人以老先生不在家为由拒不安排会见。部队到南京市区有近30公里,来回一次多有不便,经过几次拒绝后,阿善并不死心,他告诉我,只要能见到老书法家,哪怕去几十次也要去,不见到林散之先生,他绝不放弃拜师机会。抱着这个信念,他练习书法的劲头更足了,每次到市里就携着一批新作品在林家等待。这样有几个月时间,他仍未见到林散之先生,但他仍不灰心。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傍晚,在他准备返回部队时,正巧遇到参加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年会后回家的林老先生。年过古稀的林老先生请他到家里,认真地看完他的作品,出于对人民解放军的良好印象,对他的执着和对书法的热爱非常欣赏,厚爱有加,亲自传授他的书法心得,并将许多作品无偿送给他进行临摹练习。在七岁开始练习书法、具有近七十年的书法写作经验的林先生的悉心教导下,阿善书法练习得更换勤了,寒来暑往,很快阿善的作品在部队中崭露头角,声名鹊起,并调到部队专门从事书法创作工作。后来,北京军区王司令员得知他的事迹后,将他调到军区担任文化教员,成为军中晓有名气的书法家。              
因为有着执着的信念和锲而不舍的追求,阿善在书法艺术的追求路上获得巨大成功。我想说,其实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的潜能,做任何事、学任何知识都要这样,拥有一颗执着追求的健康心态,你的人生一定会更加精彩。
(刘献忠)
人间最好的美味
在生活日渐美好、食品丰富的今天,大家对吃上一碗红烧肉,似乎没有太大感觉,就如同日常家常菜一样,定然谈不上在自己的记忆中有多深的存在感。
而对于笔者而言,它如人间最美的佳肴一般,在记忆中永不消逝,珍藏在岁月中愈加香醇久远。
那是1981年春节前夕,在一个暗淡的傍晚,上初一的我正在桌上做作业,刚下班的父亲兴冲冲地端着一碗红烧肉回家,他告诉家人:晚上单位聚餐,这是先给家人送来的,他还要回厂里一起参加聚餐就不回家吃了。说完,匆匆而去。
当天晚上,全家人围坐在饭桌上大吃了一顿。在我的印象中,因家庭贫困,吃红烧肉的机会一年仅有过年的时候才有,平时买肉也就一斤左右,而且还是肥肉居多,以便熬油烧菜。这一海碗红烧肉,足足有一斤半以上,简直是饕餮盛宴,大家高兴地不得了,大快朵颐,风卷残云,连汤一起大家一扫而光。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吃的是最多的,母亲是吃得最少的!很晚,父亲回家了,脸上很开心,他说此次厂里第一次聚餐,员工们都吃得很满意。然后他洗洗脸,洗好脚,就上床睡去了。
后来,我得知整个厂里会餐是每个员工只发一碗红烧肉,父亲哪里还有多余的一碗肉呢?还说吃过了?心里百思不得其解。就这样,日子在慢慢延续,在不知不觉中过了许多年。
20168月,陪父亲看病,我忽然又想起了这件事情,就问父亲:“那次会餐您为什么说吃过了呢?”父亲记忆力真好呀,他微微一笑,说:“的确是这样,我把单位发给自己的红烧肉拿回家了,当时就回到厂里干活和帮厨。等他们吃完了,就把他们吃剩下的端过来吃了,也算参加了会餐嘛。”
原来父亲是这样参加会餐的!我恍然大悟:这哪里是一碗肉,分明是父亲给我们最好的爱呀!在那物质困乏、生活艰难的年代,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父亲一直都是这样,几十年来,干的是最苦最累的重活,却把最好的菜统统留给了子女,自己吃的都是些不好的剩菜!更让我们难过的是父亲从不认为他自己在受苦,而是以苦为乐,呵护和教育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始终感受到人生充满友爱、正直和美好!
今天是父亲离开我们两周年的日子。我再次回忆起这件事,不争气的泪水不由自主地又充满眼眶,亲爱的父亲,您在天堂还好吗?您养的母鸡还在、您购置的煤还在、您书写的对联还在!睹物思人,永远都是物是人非,而思念却在疯长。家里安好如常,祝您在那边一切安康!
2019429
与青春同行
——“三十年同学会”
等待三十年的相聚
漫长得将每个熟悉的姓名变成陌生
幸好在打开记忆闸门的那一刻
如人生瞬间断裂开来
将我们涌入色彩斑斓的时光隧道
那里,有我们追寻青春的影子
纯真   率性   快乐
如果说青春是无言诉说的稚嫩和莽动
在冲动中拾起失落的苦涩
在彷徨中传来同学的支援
在热恋中收获唯美的爱情
 在奋进中将友谊装进轻装前行的锦囊
爱了恨了
那不是青春最初的誓言
生活的调色板始终绽放青春的激情
熟了红了
友谊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
将秋天的生命线延伸得更长
这里没有誓言
每一个颤动的音符都是音乐的序曲
这里没有崇高
每一个站立的风景都是完美的珍藏
生命的长度不如过程的伟大
三十年的青春已然不朽  化作永恒
成为激昂的文字和美好的记忆
青春终将逝去
前方依然需要铿锵的坚实步伐
生活依然需要同学的携手鼓励
让我们携青春和纯真友谊出发
生命的那片风景更加绚烂
刘献忠
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
    10月中旬,在上海长海路上,我和父亲正在散步,听见前面有人唱歌的声音,原来是两个残疾人正在求助献歌,父亲见状叫我赶紧给他们一点钱,以便帮助点什么。其实,要是在家里,父亲早就送饭给他们吃了。
    多年前,父亲正当青年的时候爷爷就过世了,他和妈妈一道帮助奶奶以及家人,就这样过了许多年,从当老师到成为工人,他始终保持着与全家人同吃同乐的情怀。文革期间,父亲救下了被多次殴打的教师,四处为爷爷之事申诉,因为他知道,成为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是他一直孜孜以求坚守的节操。
    为了使爷爷蒙受的不白之冤能够平反昭雪,多年来,他一直没有放弃向有关部门申诉,最终他的诚意打动了上级。经过组织的调查,爷爷的不白之冤被上级以文件的形式胜利宣告平反!要知道,从爷爷过世的1971年到1988年(我还在部队当兵服役)的17年期间,家里发生了许多事情,然而父亲坚定信心,不改初衷,牢记爷爷和奶奶的嘱托,不辱使命,多次上访,终于功成。
    做一个善良的人责任感排在第一位。家庭的贫困、生活的艰难,并没有压垮他,父亲苦中作乐,甘于奉献,使整个家族、整个家庭都洋溢着幸福友善的良好氛围。大约是1980年左右,记得曾经有一次,父亲在新厂第一次组织的全厂员工会餐活动中,将一碗猪肉菜端回家,叫我们全家人先吃,而他自己却说他已吃过了,先去菜地干活了。为这事,我一直很纳闷。父亲肯定没吃东西,却变戏法一样地吃饱了呢?后来,我了解到父亲在等员工吃完回家后,吃了他们剩下的菜。父亲就是这样,在他眼里只有家人,唯独没有考虑自己。
    说来惭愧,从小到大,打小我们吃着最好的菜,剩菜都给了工作到很晚,下班后还要到菜地里种菜的父亲。而父亲从不在意,从不抱怨,而是像有了精神胜利法一样保持快乐、乐观的心态,成为我们子女的忠诚依靠和开心果。
对他人丢失之物,父亲从不据为己有,而是积极还给对方。八十年代,父亲一次捡到他人丢失的百元巨款(相当于三四个月的工资),他就在原地等待到天黑。第二天,只好到广播站求助寻找失主,最终将遗失款还给卖猪的失主,而在当地传为佳话。然而,我听到不理解父亲言行的人说是“二间”的污蔑语言,这是对父亲的人格侮辱,可父亲从不解释,而是默默承受这些不实之词。后来,父亲的言行渐渐得到了人们的理解和尊重,他正直的品格深深影响到全家人,受到同事们的尊重和拥戴。
家庭的贫困,生活的艰难,让我这个一直和父亲在一起生活的儿子感受到生活是多么不易,高中毕业后,父亲却毅然让作为长子的我参军入伍,保卫国家!父亲拍拍胸脯说,家里有我们,不用担心,再苦几年,一样能挺住的,要给社会多作贡献。他几乎每个月都给我写信,写家里的琐事趣事家事,他报喜不报忧,从不让我操心家里,教育我成长,指导我许多人生道理,使我能够在部队健康成长,而这与父亲的精心培养有很大关系。
    1999年,父亲光荣退休了,他依然还在干活不休息,和妈妈、弟弟一起种菜、卖菜,那时收入低生活还是比较艰难,直到近几年退休工资增加日子才好些。生活不易,父亲和母亲这些年几乎未添置衣服,仍穿着多年前的衣服,节省、节俭成为父亲的座右铭。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父亲也由中年迈入了老年人行列,花甲之年、古稀之年,父亲一直以他善良和正直的品行影响着全家人。
    没想到命运多舛,父亲今年8月底染上了病,需要治疗。我也在思考,为什么父亲的病多年来未曾发现呢?后来我总算明白了,原因只有一个,父亲怕大家担心他的身体健康,他的身体必须如同一部机器,责任感、使命感,需要他不听地高效运作,他不愿意成为累赘和负担,他只有振作起来,以给家人创造财富和价值!这是多么伟大的“自私”的主意啊!我们是多么希望他走出病痛,走向健康啊!
    父亲老了,却给了我们无尽的精神食粮。他如同一座灯塔,如同一个坐标,给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他还给我们留下了一笔笔精神财富,时刻提醒我们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因为这个世界,有了正直善良,才会给更多的人关爱和温暖!
(江铜贵冶 刘献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18 09:32:58 | 查看全部
学习好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19 06:31:43 | 查看全部
有了正直善良,才会给更多的人关爱和温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19 06:32:55 | 查看全部
有了正直善良,才会给更多的人关爱和温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19 08:46:11 | 查看全部
写得很不错,如果一篇一篇分开发帖会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23 14:55:59 | 查看全部
谢谢张老师,多多指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