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41|回复: 0

【写作课--90】诗歌为什么要分行排列?

发表于 2021-8-18 16:47:1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苗雨时
      诗歌分行排列还是五四新诗以后的事。这种形式主要是从西方引进的。对此,闻一多曾说:“新诗采用了西文诗分行写的办法,确是很有关系的一件事。姑且无论开端的人是有意还是无心的,我们都应该感谢他。因为这一来,我们才觉悟了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一来,诗的实力上又添了一支生力军”。可见,诗的分行排列,是中国诗歌发展中的一大进步。
      诗歌的建行,是由诗表现人生的特点决定的一一高度集中而概括。诗要求以尽量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充分发挥每一个词语符号的作用。建行的目的,就是突出某些词语的地位,集中读者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它的价值。而且,建行所造成的区别其文体的独特形式,也对读者有一定规范,使他把这种文本当作诗歌来读,不象对散文那样走马观花,只了解大概意思就行,甚至“得意而忘言”。他须盯着每一个语言符号,把它仔细吟咏和再三玩味,极大地发挥它的审美效能。从这个意义上说,诗之所以为诗,就在于它具有诗的形式——语言的分行排列。
      诗歌建行所形成的诗歌形式,也有它相对的独立性。它并不总是消极、被动的,好的建行对诗歌内容的表达也有一种诱导和规范作用。比如,我国古代的律诗,格式是固定的,它就要求诗人情感的表达符合起、承、转、合的规律。关于形式感的作用,蔡其矫曾以他一首诗的创作过程,加以说明。他在一个自然保护区中被凤尾竹在雾中的景色吸引,他一下子捕捉到了独特的感受:
        泼水在天空凝固,
       这是写竹林水汪汪的绿,这一句之后,形式规范要求有所变化,既然这句是自下而上“泼”,那么下一句就应该是自上而下“落”,才对应,于是他写了这样一句:
        碧绿快滴下露珠。
        两句诗形成了一种对比形式的张力结构,造成了巨大的空间感。接着他又用光和影填充这空间:
          光明颤动在末梢,
          又象喷泉又象雾。
        这就完成了对眼前景色的描绘。但这还只是外在的景色,外在的写完之后,就应该转入内心,因为打破单调视觉效应,是现代诗歌艺术规范的一种期待:这样他又写下了最后两句:
        希望就在这一刻复活,
        自失望的坟墓。
        不难看出,这些诗行是互相呼应,互相激荡的,而正是这一点造成诗歌情感旋律的波折而又和谐。
        诗歌之所以要建行,除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内容之外,还与诗歌的运思方式密切相关。诗歌的运思方式是闪跳式的,它不是按部就班地爬行,而是在想象的鼓荡下,从一种意识突然跳到另一种意识,而这表现在建行上,就是行的断裂,行与行,节与节之间的跳层。
        例如,阿红的《我倾听》:
           我倾听  倾听日    月    星子
            倾听风    云    雷雨
        (它们悄悄向我说着什么)
        我倾听  倾听山    海    河谷
            倾听乌    兽    花木
      (它们悄悄向我说着什么)
        我倾听  倾听泪笑的历史历史的泪笑
        倾听晴雨的窗外窗外的睛雨
        这首诗的思维空间是极为阔大的,从日月星辰到山河湖海,从风云雷电到鸟兽花木,从历史到现实,这种思维的腾越与编织,都借助变幻多端的诗歌建行,清晰疏朗、错综有致地表达出来了。如果没有建行,那将把这一切都闭锁在诗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