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39|回复: 0

莫让千里走单骑的母爱壮举遮蔽社会痛感

发表于 2011-1-20 18:27:3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位年轻母亲在浙江打工5年,半夜梦见6岁儿子全身是血,与老鼠争食……第二天,她竟独自骑着摩托车,从浙江奔走2000多公里回渝,耗时6昼夜。一路上,她把自己装扮成男人,只喝了半瓶矿泉水、住了4小时旅馆……(1月19日《重庆晚报》)

    不难想象,如果不是工资很羞涩,票价太昂贵,回家一趟口袋就会瘪下去;如果不是长时间母子难相见,思念的心情太迫切,这位年轻妈妈绝不会冲动之下,骑着摩托车奔波6昼夜回家,我们在佩服她的勇敢、顽强和那种无私母爱的同时,更深切地感受到她内心的那份无奈和无助。

    其实,类似的情形在我们的身边时常可以看到,前年年底,南方某地上千打工者相约骑摩托浩浩荡荡返乡过年,相关部门一路护送的壮观场景至今历历在目;而就在近日,有报道说,同是重庆的一对夫妇,在上海打工12年仅回家一次,以至于在车站看到自己的儿子都不认识,那场面更令人感喟不已。

    常言道,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这些看上去只是个别现象,或许都有其特殊的家庭、生活背景使然,不过只要置于社会大背景下去检视,就又不难发现,其实折射出多重复杂的社会因素、政策因素和制度因素,需要我们从各个层面去进行反思。

    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和强调,让劳动者体面劳动,有尊严地生活,当类似这种有家不能回、亲人难相见的一幕幕不时撞入公众视线,当广大平民阶层迫于生存压力、竞争压力而不得不割舍亲情,当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社会现象一再地撩拨社会神经,就不能不追问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社会、家庭、道德伦理陷于如此不堪的地步?体面、尊严变得如此来之不易?

    我们固然感慨于年轻妈妈的爱和英勇,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其背后隐喻的现实社会问题,毕竟随着她一路千里飞奔的,还有那叫人唏嘘的社会痛感。如何让回家的路变得从容,如何让亲情和爱不再如此辛苦,需要我们去做的无疑很多,也很迫切,比如提高初次分配比例,比如缩小收入差距,比如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化解劳动者的生存发展压力,让教育、就业、住房不再难…… (范子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