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学大师林语堂说过:“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一杯茶,中国人都是快乐的。”
茶者,本山野之物。安于一隅,餐风饮露,不与花木争艳。昔神农氏遍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方为世人所知。
在唐之前,“茶”一般写作“荼”,更多的赋予药材的属性存在。故有茶是“万病之药”之说。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据有“茶叶百科全书”之称的《茶经》记载:“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宋代诗人陈师道言:“夫茶之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所以古人云:不读《茶经》,则无以言茶。
茶,喜与众草长,得与幽人言。”古人说,茶有真香,贵甘润,“其旨归于色香味,其道归于精燥洁。”一口喝下去,尘虑一时净,清风两腋生。正如黄庭坚《品令》词中所言:“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茶之好,宜乎众生也。“静坐将茶试,闲书把叶翻。”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清雅之士把品茶视为清雅之事,讲究“三品”,即品境、品味、品情,由表入里,由境至情,步步升华。真是:一杯清肺腑,入梦也留香……
茶性之味,苦后甘来,由淡而醇,又能滋养人的品性,培养浩然之气。“一生清福,只在碗茗炉烟。”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能与三两知己同饮,亦宜独坐一室静对。平稳性情,陶冶情操。兴之所至,文思泉涌。“鼻香茶熟后,暖暖日阳中。”晚年的白居易大彻大悟般。“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传世绝佳诗句让人窥探洞见东坡之旷达;“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精妙所言可识陆游陆放翁之闲适情性。而明代大画家文征明则有“茶烟一榻拥书眠”的嗜好,让人想想都是觉得洒脱极了;而李清照夫妇“赌书消得泼茶香”之习好,让人看到了如同“此景只会天上有”的琴瑟和鸣、相敬如宾、妙不可言之境界……
人生百味,百味如茶。岁月清浅,茶知冷暖。茶,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草木间。喝茶止语,至虚极,守静笃。品茗最为清事,一苦二甜三回味。所以历代文人常以茶喻人,以佳茗形容君子之气质。唐代大诗人韦应物有诗曰:“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以茶明高节,寓意深远,如同人与人,始于外观,终于三观,为人称颂不已;南宋大诗人杨万里更是以“故人气味茶样清,故人风骨茶样明”的诗句用茶比喻人的风骨。品茶如识人,同好相聚,清谈亦为乐事;君子之交,粗淡方显真意。人生似茶,空杯以对。正所谓:“入夏胸中驱戾气,清茶正对一书闲。”
宋徽宗在 《大观茶论》中说过: “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茶是水写的文化,不仅能洗胃,更能净心。茶从口入,意从心出;品茗之趣,始于一杯。以平常心品清净茶,以清净茶养平常心。“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白居易的这首《山居煎茶有怀》诗,让我联想起了唐卢仝《七碗茶歌》中所说的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无论什么茶,只要让人一品尝就喜欢上,而且回味无穷无尽,真得有“饭后茶消食,午茶长精神”之作用,那就一辈子离不开了。正所谓喝的是茶,品的是味,浸染熏陶的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客来清坐不饮酒,旋破龙团泼乳花。”“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沉浸其中,宠辱皆忘,恍然间不知何时已经进入了大诗人温庭筠《赠隐者》所说的:“不问人间事,忘机过此生”的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