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现场需要班组长”。班组长需要做好三件事,一是管好人,二是做好事,三是常改善。      管好人
讲一个故事,可能会更好理解班组长管好人的含义。
故事有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一辆装满西瓜的卡车路上翻倒了,附近的人们“欢天喜地”,纷纷上前哄抢,生怕抢少了,全然不顾一旁呼天哭地的卡车司机。
第二个场景,又一车西瓜倒了,还是那群人,但不同的是,这次有一个人站了出来,振臂一呼:“大家不要抢人家西瓜,要讲道德。”这一次的这群人不但没有去抢西瓜,还帮着把西瓜重新装到车上去。
同样的一群人,相似的时空场景,事情却发生180度的大转弯,为何?因为有个人站出来了,这个人所发挥的价值正是企业对现场班组长发挥价值的期望:管好人。
      做好事
做好事是将事情做好的意思。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班组虽然不大,事务却很繁杂,常常毫无规律地纷至踏来,让人应接不暇、手忙脚乱、焦头烂额,而且还不见什么成效。
很多班组长不知道自己每天在忙些什么,重点应该抓什么,这正是症结之所在!作为班组长,一定要记住,现场工作需要聚焦于七大任务。
这七大任务分别是:安全、品质、成本、生产、保全(设备维护保养的意思)、环境、人事。聚焦于七大任务,工作有了重心,工作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开展,成绩也会在七大任务中呈现出来。这就是做好事。
      常改善
明代大理学家朱熹讲:“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意思是说,一件事情看起来很好了,但还应该追求做得更好,这是成语“精益求精”的来历。改善就是追求“精益求精”。
班组长带领班组开展改善工作,有两点注意事项:
①善于发现问题。问题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自己预测到的,即根据自己经验与洞察力,预判到某类问题要到来,这时候解决相对代价小;二是问题找上门来,问题不请自到,招呼不打,自己上门了,这时解决需要付出一定代价,比如产生小批量的不合格品;三是问题来势汹汹,同样自己找上门来,但已经没有了“先礼后兵”的套路,招招对着“要害”下手了,比如产品做到了一半发现图纸用错了,产品做完了大家准备下班了才发现物料用错了。
②解决问题有一定顺序。第三类问题属于“救火”事情,容不得商量,必须予以解决;消除了第三类问题,再去解决第二类问题,进而腾出时间与精力解决第一类问题,即自己预测到的问题。
这种解决问题的顺序性即为改善,持续性推进这种改善即为常改善,这种改善使得班组工作逐渐从被动走动主动,并从整体上提升班组管理效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