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22|回复: 0

恶劣气候下,更有民生大文章可做

发表于 2011-1-25 10:39:5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南方的雨雪冰冻恶劣气候,很容易让人想到08南方雪灾,那一场50年不遇的雨雪冰冻天气突袭了春运,导致天灾下的民生之痛刻骨铭心。据最新的中央气象部门预报,26日起南方地区又将出现一次大范围雨雪天气;而北方的多个省区发生了数十年不遇的旱灾,“南冻北旱”不啻于大自然在两年后对我们的 又一次考验。

  按照常识,大凡此般极端恶劣气候条件降临时,最容易受伤的往往是民生领域。首当其冲的是春运大军,天公肆虐下,道路受阻、险情不断,万千民众往往在等待中身心俱疲、寒冷中焦虑煎熬;此外,交通瘫痪、物流受阻,商业流通不畅,推动物价上涨,民生受伤;持续不断的恶劣气候,导致南北多种农作物受灾减产,强化农产品价格预期,推动CPI上升,影响整体经济结构……还有更多领域都将遭受间接影响,最终这些内伤通过市场供求、商品价格、社会心理等方式,击痛民众的心。

  所以,气象部门不断发出的气象预报,与其说是天气预报,不如说是“民生警报”,因此,可以说,应对恶劣气候,是一篇抗灾救险的文章,是一篇危机应对的文章,是一篇交通文章、一篇价格文章、一篇治安文章……万法归宗,是一篇民生大文章,各级各地政府部门在恶劣气候的应对方面,完备性、及时性、重视度有多少,民生的福祉就能呵护多少。

  恶劣气候下,民生所受影响由于轻重缓急有别、直接间接不同,相关部门在写民生文章的时候,遣词造句、起承转合、谋篇布局各异,有的如气象、交通、农业部门等身临一线,则写起来容易有的放矢、入木三分,有的表面上看身处二三线大后方,职能似乎与天灾气候相隔千里,民生文章写起来则难免不痛不痒、蜻蜓点水。前者应注重将经验总结成制度,将应急救险深化为长效预防,而后者尤当转变思维、放眼民生,因为天灾之下,民生之伤必然无所不在:此刻没有不代表未来没有,他乡之伤未必不会传至本地,某领域之灾难保不会扩延到他领域。比如旅游、餐饮、股市、保险、建材……莫不与天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一个链条都不容断裂,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忽略。

  对恶劣气候的应对,也是一篇很大的检验政府职能转变与行政改革的文章。面对天灾,是完全彻底的信息公开还是有所顾忌的半遮半掩,是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还是不切实际的纸上谈兵,是开门纳谏的群策群力还是关起门来的闭门造车,是高效简洁地实施还是拖沓冗长的传达,这些都将通过对此类天灾危机地应对,昭然若揭。

  天灾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天灾,没有一种公开、科学、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从而让公共资源有效运转,最大程度减少天灾带给民众的危害。天灾不可怕,只要心怀民生、心系苍生,即使在种种极端恶劣气候重压下,同样可以写出精彩纷呈的民生大文章。(马九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