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73|回复: 0

把“杨绛”还给“文学” 专著《喜智与悲智》探求杨绛的文学世界

发表于 2021-9-7 10:33:0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为纪念杨绛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文学评论专著《喜智与悲智——杨绛的文学世界》最近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通过深入剖析杨绛的戏剧、小说、散文创作,引领读者体察杨绛作品独特的审美特征、精神意蕴与文化内涵,进入这位身披“隐身衣”的智者的内心世界,领略其幽默与悲悯交织、理性与感性并举的智慧魅力。
  关于杨绛,读者熟知的莫过于20世纪80年代掀起热潮的《干校六记》《洗澡》、晚年代表作《我们仨》,以及汇集毕生思想精华的随笔《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事实上,在八十余年文学生涯中,杨绛的创作涵盖戏剧、小说、散文三大体裁,虽以散文出道,令杨绛在文坛崭露头角的却是其戏剧作品,对喜剧与悲剧均有涉猎的她,尤以热衷喜剧创作在戏剧界脱颖而出。
  《喜智与悲智——杨绛的文学世界》将杨绛的所有作品悉数收入探查视野,通过系统性分类展开阐释,条分缕析,逻辑鲜明。与杨绛创作重心变迁的时间顺序相呼应,本书依次解读杨绛的戏剧、小说与散文创作,提炼出不同主题——杨绛的戏剧展现出“喜智与悲智”的双重风格;杨绛的小说洞察历史与人性,集中体现“观世与察畿”的智慧;对于杨绛的散文,作者敏锐地提出,代表性的不同命名方式对应着不同主题与性质的记忆书写,而独特的艺术结构与核心主题相辅相成成为杨绛散文令人着迷的关键所在。
  品读文学作品,把握其语言特征十分重要。学者叶匡政认为杨绛的语言“在沉静中显出灵动,在精妙中透出睿智,有一种洗尽铅华后的优雅与超然,却又充盈着活力”。在《喜智与悲智——杨绛的文学世界》中,作者尤其注重对杨绛作品文本的细读,在各章节中列出原文详加分析,提炼出大量以往相关研究未曾发现的“意义细节”并统摄杨绛创作的总体,在不同文类内部将具有代表性的要素重新分类归纳,继而实现“分类上的创新”与“总体风格研究的创新”。通过这样的解析,读者不再局限于杨绛作品“好”的模糊感觉,而能进一步深入理解“好在哪里、为什么好”。
  “世情搬演栩如生,空际传神着墨轻。自笑争名文士习,厌闻清照与明诚。”钱锺书曾如此描摹杨绛的作品风格。在分类细读文本并从语言、情感、背景、思想等角度解析之后,本书从精神风格、语体风格、情感风格、理性风格、结构风格五个层面详尽阐述了杨绛的创作,更从文学史意义、语言艺术成就、文学创作的文化内涵、知识分子人格精神四个角度探讨了杨绛的意义。诚如陈晓明在本书序言中所言,阅读本书,有机会拨开种种雾障,把“杨绛”还给“文学”,从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史角度重绘杨绛的文化肖像,得以从杨绛这一个体出发,管窥20世纪中国的思想脉动。       (夏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