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23|回复: 0

法学院就业率全校垫底?该反思什么

发表于 2021-9-8 10:35:4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光明网
  近日,《2020年中国法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发布,其中显示,2020年法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仍未改善,西南政法大学、吉林大学法学院就业率均低于全校平均水平,武汉大学法学院就业率则更为惨淡,以63.87%的就业率全校垫底。
  法学院就业率全校垫底,这离人们的传统印象多少有些差距。今年7月,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邓红兵,曾为生物、化学、材料、环境等所谓的“天坑专业”正名,引来舆论热议。这些专业难度大的基础性科学,其就业之难在人们预料之中。巧合的是,此次法学院就业率垫底的正是武汉大学,似乎隐喻法学专业就业之难是“一坑更比一坑深”。
  公允地说,武汉大学法学院专业底蕴深厚、名师辈出,其环境法、国际法等专业在国内都名列前茅,包括前述吉林大学、西南政法等院校,也都是“五院四系”的法科名校,其在人才培养上自有其标准。但是,即便这些法科名校培养的“律政俏佳人”,依然在就业市场横向比较中不占优势,其他普通院校的法科生恐怕更难求职。也难怪有人戏称“劝人学法,千刀万剐”。
  这种情况长期存续是不正常的,对国家而言是教育资源的错配,对个人而言更是毕业即失业的辛酸。法学院就业率总体偏低,是否可以得出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上存在错配,这值得教育部门进一步评估。
  一方面,必须正视在人才培养上的结构性矛盾。法科毕业生每年的社会需求量大体可以预估,如法院员额制限制,检察院也有编制,律师行业也大体有量可估,公务员队伍数量等都可查可估。我们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是否充分考虑了这种社会需求及其变化,而不是在模糊化的大方向下盲目发展,这值得进一步深思。
  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也应清醒认识当下就业环境和经济形势,抓紧在校时间充分提高自己,增强自身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当下,法律人才应用范围极其广泛,不只是法律领域,几乎所有涉法领域都可用到法律专业学生,这需要法律专业的学生有清醒的自我认知和专业认知。
  这种反思当然不限于法学专业。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如果把毕业生比作人才市场上的产品,那么高校就是生产产品的工厂,产品滞销则必须调整生产线,转而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所不同的是,产品滞销可以退换,人才培养错过了关键期则很难“回炉”,这关乎每一名学生的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理应更加慎重和周全。类似“一拥而上”的热门专业建设,如果缺乏理性科学的发展规划,最后必定是“一哄而散”,最终变成“一地鸡毛”。
  从就业率反观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兴利除弊,改革创新,正是就业率统计的价值所在。教育、人才和就业一环扣一环,要实现整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必须遵循内在发展规律,不能违背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光明网评论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