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73|回复: 0

不要让“套捐”烫伤公众的爱心

发表于 2021-9-8 15:37:0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不要让“套捐”烫伤公众的爱心

  事实上,从法律的角度而言,一些公益组织打着“捐款”的名义,恶意套取平台配捐的款项的行为,已经涉嫌诈骗。倘若“不要烫伤我的童年”项目果真存在“套捐”问题,相关部门要依法严格处理项目责任人。

  9月5日,一张题为“实锤!公益组织自曝骗取腾讯配捐全流程”的长图在公益圈流传。图片显示,一名昵称为“明明”的微信用户称“你做公益我报销。有笔款需要不同微信捐出去,每个微信号最多捐1000,大家捐了的发截图给我,统一建群报销。”

  据了解,“明明”参与的公益活动是“不要烫伤我的童年”。这个新闻曝出后,人们觉得自己的爱心也被“烫伤”了。

  “套捐”,指的是公益组织将平台的“配捐”套出来的行为,这种行为实质上就是把公众的爱心当成捞钱的工具。面对网友的声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给出了解释,称“你做公益我报销”这段话,系“明明”根据自己对慈善募捐的理解所发。而“明明”只是一个普通网友。随后,又有媒体采访到了“明明”,证实了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的说法。

  即便如此,也没有打消网友的疑虑。一来,图片中提到的“你做公益我报销”,是一种典型的“套捐”方法。这种方法并不复杂,组织者先让网友捐款以获取平台的“配捐”,然后组织者再报销网友的“本金”。经过这两步之后,平台的“配捐”就落入了组织者的手中。如果这真是“明明”自己的理解,未免过于巧合。二来,“明明”在微信中还提到,“每个微信号最多捐1000”,也让人心生怀疑。按照今年腾讯99公益的规则,每人每天可获配捐总额最高为999元,所以单从获得腾讯配捐额度的角度来说,捐1000元无疑是一种获益最大化的行为。

  “明明”是不是清白的,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扮演了什么角色,显然不能由其自说自话。在公众质疑未解的情况下,期待上级主管部门能够及时介入调查,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而除了继续追问这件事以外,我们也要看到,这并不是平台上第一次曝出“套捐”事件了。2017年的“99公益日”期间,就有公益组织为了获得平台的配捐,而以机器“刷单”的方式弄虚作假。最终经腾讯调查坐实。

  从目前来看,这些公益组织弄虚作假,伤的是整个公益事业的“筋骨”。人们很难相信,一个见利忘义的公益组织,能够塌下心来做公益,一个眼中只认钱的公益组织,能够奉献出爱心。本次事件发生之后,就有很多网友直言,再也不相信网络捐款了。

  倘若没有公众的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那些急需社会救助的人,也会因此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为了公益事业能够顺利发展,“套捐”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要解决的时候了。

  严格打击“套捐”行为,是个不错的办法。事实上,从法律的角度而言,一些公益组织打着“捐款”的名义,恶意套取平台配捐款项的行为,已经涉嫌诈骗。倘若“不要烫伤我的童年”项目果真存在“套捐”问题,相关部门要依法严格处理项目责任人。

  此外,还要建立更完善的互联网公益治理体系。

  由于“套捐”行为本身就是对公益平台配捐投入的“挪用”乃至“窃取”。因此,平台对打击“套捐”行为,是有防范动力的,但是如今的问题却是,一些平台不断“升级”规则,却仍然无法堵住漏洞,另外,公益组织被一家平台处理之后,还可以去其它平台继续“套捐”。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单靠一个平台的努力,根本无法防范“套捐”行为的发生。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从行业治理监督角度出发,建立完善的互联网公益治理体系,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接下来,相关部门不妨联合各个平台建立“黑名单”制度,将那些“套捐”的公益组织,彻底驱逐出市场。(朱文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