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09|回复: 0

刘若华:夜戏

发表于 2021-9-9 12:34:0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刘若华
  记忆里,我们村还从没演过戏,就是搭个简易的戏台,“咿咿呀呀”唱腔的那种。看戏只能到邻村或是更远的村子。
  小时候住姥姥家,我家距离姥姥家有两公里。那时正时兴“样板戏”,小姨十七、八岁,俊俏、伶俐,一头乌黑的长发,留了两条长辫子。小姨平时喜欢唱歌,她唱腔清脆、细嫩、婉转,很快被村里的“临时剧组”选中,演铁梅。在姥姥的村子里看样板戏是我印象中看的最早的戏了。在乡村夜间的舞台上,小姨演唱《红灯记》中“我家的表叔数不清”那段唱词,至今还记得。
  村里虽从未演过戏,可村里有两个会唱戏的。一个是金平,是本家的一个大爷,长得个子矮小。另一个是若树,论辈分我叫哥哥,其实他年龄和我父亲同岁,若树哥身材高大,英俊潇洒。据村里的老人们讲,若树哥年轻的时候在婚姻大事上挑挑拣拣,小时候看他演戏那阵子他还没有成家。每到春冬两闲,他们两个就被请到大屯村或是别的村子去演戏。大屯和我们邻村,村支书刘佃龙是个戏迷,平时也能哼唱几段,村子里每次演戏,都有他的角色。
  “大屯今晚演戏了!”只要有人喊一声,这消息就像风,刮开了乡亲们平日里紧绷的面容。太阳还未落山,小孩子们仨一群俩一伙,扛着长板凳去提前占地方。戏还未开演,戏台子上的锣鼓就敲起来,鼓点震得刺耳。周边紧邻的村子,人心都给鼓起来了,乡亲们会在傍晚,陆陆续续地向戏场赶。
  夜色深沉,台上的灯光亮起。紧接着,敲鼓、打钹、拉琴、弹弦的声乐响起,好一阵渲染。
  若树哥是台柱子,看到他穿着古装戏服坐到戏台的椅子上,应该是在县衙的大堂上,现在回忆起来应该是饰演包公的角色。他字真意切,顿挫分明,腔韵圆亮,每一段唱下来都能博得阵阵喝彩。
  金平大爷多是饰演丑角的角色。他出场的时候很喜欢搞笑,染了白鼻子,围着戏台热闹好一阵子,搅动得台下哄然乐起……
  村支书刘佃龙是扮演老生的,他站在乡村夜间的戏台上,头戴盔甲的帽子上插着长翎子,留着花白的长胡须,用心用情地敞开嗓子气势豪盛地演唱,他一招一式的唱腔至今还在我的耳边萦绕。
  在邻村王常学校上学的那年,已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正月十五后,菏泽曹县梆子剧团来这里演出,门票一角钱,演出有近10个晚上。当然了,看戏得早去,如果去的晚了,戏场会被大人小孩占满了,只好把凳子放到最后面,站在凳子上看。有顽皮的孩子会逃票攀爬到两边的墙头上看。戏台上的人影模糊着,唱腔、唱词也是影影绰绰的,只有锣鼓的喧闹。即使这样,大人和孩子们也会看到最后,看到戏台上的人都退场了,幕布也开始卸的时候,才离开。
  稍大一些,去公社驻地夏口读初中,那是一个冬天的晚自习后,听说临邑县剧团来夏口演 《江姐》,我和几个同学跑去看。进入戏院时,戏已演了半场,院子里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就连高高的墙头上也爬满了看戏的人,那是我第一次看专业演员唱戏。
  那时的乡村里,盲人说书也算是能看到的戏了,本家若田嫂子的侄子是个盲人,家在我村西边两公里的徐家,姓于,小时候听他说书最多。他说唱的杨家将、隋唐演义、水浒传等故事,村里人很喜欢。虽说只有弦音、说音和唱音,单调、乏味了些,但听书的人也是挤挤的,只到书说完才会散场,给村里人带去了大半夜的喜悦时光。
  时光如水,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乡村夜戏渐渐湮没在时光深处。当年演戏的金平大爷、若树哥和大屯村好戏的村支书刘佃龙也早已离开了人世。在清贫恬淡的岁月里,夜戏给乡村送去的是寄托,是无限美好的憧憬和远方。在记忆里,在生命中,故乡的夜戏,氤氲着浓浓的乡情和亲情,久久挥之不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