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深入推进,我国进入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升级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近年来,河南新郑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入推进“五彩人才”计划,营造近悦远来、成就人才的生态环境,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动能。
瞄准需求导向,拓宽引才渠道。人才引进以用为本。引才工作要精打细算、量力而为,突出实用性,注重实效性,防止攀高结贵、求全责备。聚焦急需紧缺,实施为期3年的“故里英才引进计划”,围绕城建规划、文化旅游、金融经济、社会治理等重点行业领域、急需紧缺专业,每年引进博士、硕士人才100名。聚焦产业发展,实施“双招双引”,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步推进、双轮驱动,引进科技创新型、产业带动型项目26个;实施创新龙头企业提升引领、高新企业倍增扩容、“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壮大工程,坚持“人才+项目”同步落地,促进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精准匹配,推动资本与智本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升级与人才集聚同频共振。聚焦资源整合,实施在外人才回归工程,开展专家人才故里行、大学生故里行活动,聘任新郑引才联络员,促进项目回归、资金回流、技术回乡、信息回馈、智力回哺。
坚持因地制宜,找准育才良方。充分发挥高校密集、企业众多、文化厚重等比较优势,形成全面培养与分类施策相结合的人才培育机制。构建教育培训平台,与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合作举办高层次人才专题研修班,举办“科技赋能经济·校地共谋发展”高峰论坛,定期举办“轩辕大讲堂”活动,拓宽人才视野和思路;借助农业企业星创天地平台,开展创业交流活动、创业导师服务活动、农村电商培训活动,开展保育员、电工、焊工、厨师等技能培训,培育生产型、经营性、技能型农村实用人才。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校地创新同盟,推动政府、高校、企业开展人才培养、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等多维合作,促成15家企业与国内22所高校开展项目合作。支持企业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推动5所职业院校与12个企业共建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考核)基地、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就业创业无缝对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厂中校”“校中厂”“产业学院”“企业学院”等新型办学模式。构建赛会交流平台,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重点跟踪100个优秀项目,给近300万元的支持,着力培育项目团队领军人才。开展全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举办职业技能竞赛、开展技能大师、技能大师工作室评选活动。举办黄帝文化国际论坛、“轩辕杯”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挖掘培养黄帝文化研究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文旅产业人才。
搭建干事舞台,释放用才效用。坚持党管人才、加强政治引领,完善激励机制,厚植爱国奋斗精神。盘活高校人才资源,辖区有大中专院校24所,有硕士以上教师6000余人、副高级以上教师4000余人,常年在校生近30万人,是名副其实的人才富矿。我们整合辖区高校优秀思政人才组建理论宣讲团,开展基层宣讲“六进”活动;选派辖区高校优秀人才挂职历练,发挥本土高校人才优势、科技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注重从优秀青年人才中选拔使用干部,把首批引进的故里英才放在基层岗位历练,压担子、交任务、给机会,让他们放开手脚、历练成长。用活用好政策锦囊,升级“五彩人才计划”,为创新创业人才、紧缺人才争取近6000万元资金支持。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设立1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基金,支持电子信息类人才项目。加强双创载体建设,目前建成创新创业综合体、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星创天地27个,孵化面积近5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项目680个、团队350个,承载近5万人创新创业。
完善服务保障,优化留才环境。留人的关键在留心,我们聚焦人才生态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当好人才“后台服务器”。优化政务营商环境,推行“互联网+人才”,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推出人才事项“一件事”主题服务,引进智能政务工作台,实现“不见面审批”。优化宜居宜业环境,推行服务保障精细化,对高端人才提供“一对一”“点对点”服务,开通特事特办绿色通道;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设故里英才公寓,解决引进人才住房难题;畅通高层次人才健康咨询、家庭医生、养生保健等绿色通道,妥善解决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问题;优化金融服务,专项开发“轩辕人才贷”“轩辕助力贷”产品,提供最高1000万元授信额度,解决人才融资难题。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依托产业园区、高校、党群服务中心等打造“五彩人才之家”,开展人才联谊、座谈交流、项目路演等活动,为人才学术交流、成长发展提供平台。开展“五彩人才典型”评选表彰宣传活动,营造尊重人才、支持人才的浓厚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