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12|回复: 0

纪念袁隆平:一粒种子的传奇

发表于 2021-9-9 19:48:1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工会信息》2021年第14期   
袁隆平(1929年8月13日~2021年5月22日),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园艺场里的学农梦
1929年8月13日(据协和医院出生证明),一个叫“袁小孩”的婴儿来到了这个世界,那位为他接生的妇产科大夫正是“万婴之母”林巧稚,北京协和医院的历史档案中的一个小脚印是袁隆平留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个印记。
袁隆平的祖籍在江西德安县,自明代起,袁家这一支系就开始落脚在江西德安县南郊坡上的青竹畈,在那里世代务农。“大茂昌繁盛,兴隆定有期,敬承先贤业,常遇圣明时。”这是清代雍正年间,从第11世祖开始,袁氏家族族谱排辈的字序。袁隆平是“隆”字辈。又因为他出生在北平,所以取名为“隆平”。
袁隆平的父母都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十分注重后代的教育。这样的家学渊源,让袁隆平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也依然能够进学校读书接受教育,从不中断。
提及母亲,袁老总是会露出怀念的眼神。他的母亲对他的影响很深,除了袁老一口流利的英文得益于母亲对他的英文启蒙外,她更教会了袁隆平做人——“她教导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她总说,你要博爱,要诚实。”这些珍贵的品质在之后的岁月中逐渐发酵,成为岁月的佳酿,逐渐融入袁隆平的骨血中。
他之所以选择学农作为自己的志向也是一次机缘巧合。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带他们参观了一个资本家的园艺场,各式各样的花、满树红通通的桃子、一串串水灵的葡萄……这种田园之美、农艺之乐构成了袁隆平对农学最初的向往。年少时的梦想像一粒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袁隆平心里逐渐生根发芽,到了大学报志愿的时候,尽管父母不赞成,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农学,进入了重庆的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学习。
那时的袁隆平还没有见过农村真正的模样,直到他真到了农村,才知道那里并不如他印象那样美好,农村的落后与印象中园艺场的美丽在袁隆平心里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该何去何从?袁隆平没给自己留太多的时间沮丧,他选择接受现实,扎根土地,认真浇灌起了他那粒被称作“梦想”的种子。农村的贫穷落后、农民的辛苦劳累刺痛了袁隆平那颗报国之心,他为自己的知识找到了用武之地,为农民做实事,为国家做贡献,这一刻,他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在国际上,杂交水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掀起了一场“第二次绿色革命”。
什么杂交水稻获得了如此高的评价?原因简单直接,它直接解决了人们最现实的吃饭问题,“民以食为天”,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饭都吃不饱,谈何其他?
杂交水稻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它的迭代更新是一代代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在田地间的日暴雨淋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出来的,道路并非平坦,攀登亦非易事。
1964年,袁隆平在稻田中观察了14万多个稻穗后,终于发现了第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人工授粉后结出了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稻种。两年后,他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篇论文中,他正式提出通过培育水稻三系(即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复系),以三系配套的方法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思路,推翻了此前被奉为经典的苏联生物学家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为实现这一理论重构,袁隆平用了大概十年的时间。
“三系法”是杂交水稻最早也是最主流的技术路线。所谓“三系法”,形象的解释就是“一妻二夫”制:妻子是不育系,恢复系是它的第一任丈夫,给它授粉,后代恢复可育性,作为种子,用于生产;在另一块田,再由保持系这第二任丈夫给它授粉,后代可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状,下年继续作为母本,再跟恢复系杂交,生产杂交种子。
有了蓝图之后,接下来,杂交水稻研究便开启了“闯关”模式,一闯三系配套关,二闯优势组合关,三闯制种关。在这个过程中,稍有退缩,便会功亏一篑。
1976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杂交水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在南方省份的种植面积一下由之前的370多公顷跃升到13.87万公顷。1986年,为进一步增产,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一系法”,程序上向更简便高效的方向发展。1995年两系杂交稻研制成功,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5%~10%。1997年,袁隆平的一篇《杂交水稻的超高产育种》论文在《杂交水稻》杂志发表,超级杂交水稻的雏形形成了,它是两系法杂交稻的加强版,杂种优势更突出,产量高,品质好,且具有广适性。到2000年,超级稻亩产700公斤的目标实现,中国超越了日本和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先行者,率先进入了超级稻时代。
高产,再高产,成了袁隆平心中的执念。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超级稻的亩产不断提升。2020年,第三代杂交水稻早晚双季稻平均亩产达到1530.76公斤,再次刷新世界纪录。除了产量,还有质量,第一期超级杂交稻的米质就达到农业部规定的二级优质米标准。
袁隆平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这是追求高产的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是追求全球粮食安全的梦。从1999年开始,我国商务部将开办“发展中国家技术合作”(TCDC)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作为援外项目,在长沙先后开展了近五十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亚、非、拉的五十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两千多名技术人员,还有一些来自欧美国家的技术人员也在这里培训。一批一批学员回到自己国家后,成了世界各国杂交水稻的技术骨干。据统计,迄今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推广种植中国杂交水稻,2015年在海外推广面积将近六百万公顷。
要做一粒好种子
科学上的问题深奥复杂,但袁隆平却活得“简简单单”,或者换句话说,他活得很真实,很通透,这种通透从他那双洗尽铅华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来。
袁隆平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们给他做了一个鉴定:爱好——自由,特长——散漫,合起来就是自由散漫。他自己对这个评价深以为然,一辈子大大咧咧,一直按照自己的本性而活,在田间看到小鸭子会笑弯了眼,跟着它们一起“嘎嘎嘎”叫,世俗的东西并不会在这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老人身上留下什么羁绊。
在袁老看来,拥有好身体和好体魄是“成才的第一要素”。他不仅身体好,而且体魄好,体魄和身体是不一样的,在强壮的体格里还必须蕴藏着充沛的精力才算是拥有好体魄。袁老的生活很规律,饮食健康,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多吃粗粮,一天两个荤菜,补充点蛋白质,偶尔吃点水果,坚持锻炼。之前他常去游泳,后来年纪大了,他就开始打排球,这种排球和一般的排球不一样,是他专门从广西引进的一种老年人打的气排球,下班后、晚饭前,他就在院子里大声喊球友打球,他打球的时候身上那种蓬勃的生气会让你不知不觉忘记他的年纪。
科研之路虽苦,但袁隆平很会给自己“找乐子”,除了游泳、排球,他还有很多业余爱好,什么都想学一点儿,什么都会一点儿。他去美国指导杂交水稻,忙里偷闲学会了踢踏舞;喜欢唱歌,唱低音,同学们给他起名叫大“Bass”;下象棋、搓麻将、打扑克,他也都不在话下;他还爱看书,什么都看,外文书、文史、地理等等。他的自由散漫背后,实际上是对生活最深沉的热爱。
他说:“我想,一个人活这一辈子,首先心态要好,要乐观一点,开朗一点,豁达一点,不要为点小事情发愁、计较”。这样的心态让他能够透过很多是是非非去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而不是只拘于眼前的一时一地,在他身上,我们始终可以看到他作为一名科学家和知识分子“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的深谋远虑。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他从不藏私,是很多年轻人的“伯乐”,“送出去、请进来、传帮带”是他培养人才的路子。有人担心人员输送出去回不来,这时候他摆摆手,说要把眼光放长远,把先进技术学回来,才能提高我们自己的技术水平啊!现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经形成了高水准的科研梯队,持续发展的后劲十足。
2021年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工作时,不小心摔了一跤。一个90岁的老人摔了一跤,有点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2021年5月22日这天,长沙下起了雨,袁老终是没有被抢救回来。他没有留下遗言,只是在还能讲话的时候,每天问问护士天气怎么样,时时惦念着他的稻子长得好不好,希望弟子能够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
长沙市民听闻消息后,自发聚集在医院车库周边,眼含泪水,送袁老最后一程。有的无法到现场送别袁老的网友,就让快递小哥帮忙代自己向袁老送上一束鲜花和卡片,袁老的学生后来整理的时候,一张张饱含真情的卡片堆满了整个房间。
袁老常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他本身何尝不是一粒传奇的种子,这粒种子在稻田里生根发芽,也在人们的心里茂密成长。风吹过金黄麦浪的时候,我们仍会想起,一位“90后”的矍铄老人,蹲在田埂上,拨开一株株稻禾,手捧满满的稻穗,露出欣慰笑容的场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