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家住武汉江岸区的罗女士向媒体反映,全家老小11口人蜗居在50平方米的租住公房内,2005年开始申请廉租房,至今仍无着落。记者去罗女士家中得到证实。红艳社区居委会何主任说,罗女士家的廉租房申请社区早在2005年就报到街道,社区为此曾多次向街道询问,据说房产部门已经批准罗女士的廉租房申请,但由于房源问题才一直没有解决。(1月27日《长江日报》)
属于政策的那只靴子早早抛了出来,而属于实物的那只靴子却迟迟不能落地,这是民生领域最为纠结的事。五年多的时间,或许老人已经白发苍苍,或许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或许中年人的脊背已被压弯,如果不是居住条件过于逼仄而且自身无力改善,他们也许不必苦等五年,但等到今日,廉租房仿佛依然遥遥无期,而蜗居的条件愈加局促。五年廉租梦,到底承载了民生几多愁,局外人或许难以想象。
拜如今信息传播发达之势,我们可以搜索武汉江岸区廉租房的建设和供给情况。2009年2月,新华网的报道是:武汉廉租房建设大提速,计划年内新增廉租房5753套,以改善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其中江岸区有3个廉租房项目开工,计划提供廉租房1000套。2009年12月,当地媒体报道,全市7500套廉租房接受申请申报,江岸区有两个廉租房小区公开配租,房管局提醒市民:今年房源充足,符合条件的家庭尽快办理申报手续。同时,武汉市首次提出“集中建设廉租房”,2010年还将建设7500套廉租房。
与这些给底层群体以信心和冀望的一系列好消息相对应的却是,蜗居在江岸区的罗女士一家的廉租申请,迟迟不能落实到位。到底是不是房源问题很令人怀疑,既然2009年武汉市提供的廉租房“房源充足”,又如何让全家11口人依然蜗居在50平方米的租住公房内?所以,要么是武汉市有关部门对外发布的信息掺杂了水分,要么是在廉租房配置上存在着疏漏甚或不公。只有这两个方面,才能解释为何热火朝天的廉租房建设,对应的却是五年廉租梦想成烟云。
一方面,一些地方公务员集资建设超标经济适用房或者团购经适房的丑闻,不断曝光,甚至经适房公开摇号能够摇出“六连号”;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廉租房建设配套设施不完善、地址偏远、交通不便,以至廉租房配租困难、房源闲置,甚至有的地方出现退房现象。两厢比对,同样在保障房上,能够“公权自肥”或“权钱交易”者,往往以侵占行为被公之于众;无能为力的底层群体,则多以纠结的窘境无奈面对世人。
所以,关于包括廉租房在内的各种保障房,重要的或许不在建设的难度和配租的技术障碍,而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和公职人员,能不能像温家宝总理所说的:“我们应该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负责地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和问题。”或者说,能不能忧民之忧,常怀民间疾苦。如果能像侵占经适房一样,绞尽脑汁满足底层群体对于廉租房的需求,廉租的梦想或许不会在一片利好消息中飞了五年。(燕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