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约1.5亿。进城农民工的城市性融入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为管窥农民工城市性融入状况,我们采取两阶段抽样与配额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在济南市选取了360名农民工展开专项调查。
农民工城市性融入的制约因素
调查发现,农民工主要采取改变自我融入城市与在城市中重建原有的生活环境两种适应模式,这其中既有城市排斥力的作用,也有农民工自身素质方面的原因。城市排斥力不仅源自市民的文化和心理阻隔,而且源自社会结构的隔离。户籍制度导致农民工角色和身份的不一致,是农民工城市性融入的一大瓶颈。给农民工以平等的公民待遇从而促进他们城市性融入,最重要的是消除对农民工的制度性歧视,涉及城镇户口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另外,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构建农民工社会资本的积累和形成机制,消除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歧视也不容忽视。
农民工城市性融入状况
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农民工城市性融入依次分为经济适应、身份认同、文化适应、行为适应四个层面。
经济适应层面。调查发现,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以服务业为主,工作时间较长,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较少,社会权益难以得到保障,但是子女受教育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身份认同层面。认为自己“还是农村人”的占被调查者的59.39%,认为自己“已经是城里人”的占19.09%,“说不清楚”的占21.82%。调查结果一方面说明绝大部分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另一方面也说明不少农民工具有较为明显的边缘人特征。
文化适应层面。据调查,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对城市生活比较适应,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对城市环境较为熟悉。农民工文化程度越高,适应性越强。
行为适应层面。据调查,50.30%的被调查者来济南市后“几乎没有”认识新朋友,认识的新朋友多是“同事”(60.91%)或“老乡”(27.58%)。
农民工城市性融入障碍分析
户籍制度障碍。农民工经济适应层面上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其根源都指向了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户籍不仅增加了农民工在城市生存和发展的成本,同时也因其所内含的不平等因素使得进城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观念障碍。一方面是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偏见和歧视。农民工大量进城填补城市就业余缺的同时也缩小了城市居民的就业空间,甚至成为企业压低城市居民工资的“筹码”;另一方面在于农民工的自我封闭。
社会资本障碍。社会资本是“蕴含于社会网络关系、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中,能够为人们所利用的资源”。农民工进城后,他们在家乡所建立的社会联系大都失效。他们在乡土社会中所遵循的那些规范和观念,所养成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在这个充满陌生人的城市社会中变得愈来愈不适应。
改善农民工城市性融入的路径
积极推进制度改革。改革嵌入其中的福利制度是户籍改革的核心和难点。在户籍与利益脱钩的前提下,以社会公平为基点,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城镇住房制度、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目标应使农民工进得来,留得住,住得下,还要无后顾之忧。
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本。农村地区紧抓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不放松的同时,还应办好职业教育,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城市应构建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为农民工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以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提升农民工社会资本水平。加快网络体系建设,积极创建农民工同政府、城市居民互动式交流的信息平台;通过工会等正式组织,加强与农民工的沟通和交流;鼓励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深入农民工聚集区,为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交流牵线搭桥。
社区创建和谐的融入环境。为消除城市居民与进城农民工的隔阂,为化解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矛盾,社区需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进城农民工创造和谐的城市融入环境。人口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