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85|回复: 0

坚守制笔技艺四十余年:非遗传承人于传承中探索创新

发表于 2021-9-23 20:53:4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湖州7月20日电(施紫楠 倪傲杰)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是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的重要象征。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的善琏镇,便是湖笔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
  最近,借着直播东风,善琏湖笔小镇人气正旺。“几场直播带货下来,观看人数过万,抵得上平时一个月的量。”看着记录下的数据,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湖笔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晓华感慨。
  17岁,王晓华就进入善琏湖笔厂学习湖笔制作技艺,在水盆前一坐就是四十余年。浸、列、配、做、搅……22道工序,成为她每天一到车间就不断重复的动作。四十余年岁月,经她手制作的湖笔数不胜数。
  “湖笔的品种不同,水盆的工序也不同。”王晓华告诉记者,做水盆最怕两个字:“水”和“坐”。冬天的水盆常常结冰,一天8小时泡在冷水里,双手长满冻疮;夏天,手指则有溃烂,痛得钻心。
  “天天坐着,也是腰酸背痛。一天天、一年年,一泡就是一辈子,一坐也就是一辈子。”谈话间,王晓华一手拿着角梳,一手攥着脱脂过的毛料在水盆中反复梳洗、逐根挑选,笔尖前端逐渐呈现出一段半透明而有韧性的锋颖。
  四十余年来的坚守,王晓华换来了一颗颗“尖圆齐健”的优质兼毫笔头。而这,也正是湖笔名扬天下,跻身文房四宝的关键。
  据王晓华介绍,其母亲13岁进入善链湖笔厂当学徒,做的也是水盆,这道工艺相当于两代人的传承。她说,“制作湖笔的乐趣,就是日久情深。”
  为传承湖笔制作技艺,王晓华还以师徒结对的方式,力行“传、帮、带”之责,并协助善琏学校开发本土教材,担任善琏学校、善琏成校湖笔工艺技术培训班的指导老师,成为培育、传承和发展湖笔“活的DNA”。
  “我在湖笔制作这条路上走了大半辈子了,希望制笔技艺能越来越好,越走越远。”抱着这样的想法,王晓华不再“墨守成规”,在传统手艺里搞起了创新,力求现代社会中找寻湖笔新的定位,如今,根据书写者对线条粗细的要求,她已经完成了对“小楷白毫笔”“大楷羊毫加健笔”等产品的试制,赢得不少客户的好评和订单。(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