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60|回复: 0

【写作课--171】王祥夫:好散文要的是朴素而家常

发表于 2021-9-24 09:24:2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王祥夫,辽宁抚顺人。当代作家、画家。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米谷》、《生活年代》、《百姓歌谣》、《屠夫》、《榴莲 榴莲》等七部,中短篇小说集《顾长根的最后生活》、《愤怒的苹果》、《狂奔》、《油饼洼记事》等五部,散文集《杂七杂八》、《纸上的房间》、《何时与先生一起看山》等六部。曾获第一届、第二届“赵树理文学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首届“滇池文学奖”、第十三届“小说月报百花奖”等。《鸟巢》、《油饼洼记事》、《婚宴》、《愤怒的苹果》等中短篇小说被翻译为英、法、日、德等国文字在国外发表。《怀孕》、《儿子》、《回乡》、《西风破》、《驶向北斗东路》等小说被改编为电视、电影。美术作品曾获“第二届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奖”,“2015年亚洲美术双年奖”。

王祥夫 好散文要的是朴素而家常
苏北印象
在中国,苏北是个比较特殊的作家,其小说与散文加在一起,总让人想到倪云林的山水,淡淡的,想浓烈都浓烈不起来。也许,苏北根本就不屑浓烈起来,为什么要浓烈呢?我以为,苏北的心情是散文化了的,读他的小说我就这样想。读苏北的小说,你能够觉得自己特别的放松,当然,苏北写小说的时候我想他也很放松。苏北早些年和别人合出一本小说集,是汪先生写得序,那本小说好像是冠之以新乡土小说云云。但我们这代人,几乎是再也找不到自己的乡土,所谓的乡土,只是,我们喜欢那些乡土作家,喜欢他们的文字和精神气韵,所以,学着来,也觉着自己在那里乡土起来。其实,在中国,一九四九年之后就再也没有什么流派可言了。我想,把沈从文先生放在四九年之后,他再也写不出那优美的《湘西散记》,沈先生一辈子,最好的文字就是《湘西散记》。《边城》好吗,就那样,比不上《湘西散记》,散文可以和小说放在一起比吗?怎么不可以。话又说到苏北身上,苏北的小说与散文就是嫁接了的,所以他的特殊性就在这里,在中国,能写散文并且写得很好的小说家不多,我个人衡量作家的一个标准就是看他能不能写散文,苏北的散文写得很好,是冲淡有味的那种。读苏北的小说,不用看署名,光读小说,差不多就能认出是谁的小说。也就是说,苏北的小说有其特殊性,风格就像一面旗,在那里招展着。苏北是乡下人?或者是,苏北是城里人?这都不重要,但我总认为,苏北的好东西还没有真正写出,我还认为,苏北以前的东西总是小品化了的,我把这话跟苏北说了,没想到苏北一下子在上海发了一篇好像是专门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的大小说。那小说是写城市的生活,也可以说,这篇小说靠苏北自己的生活近了些,所以写得特别的好看,这篇小说是苏北写作能力的一篇宣言,一个证明。我想,苏北如果什么时候开始写被自己情感和生命笼罩的那一块的时候,那么,苏北还要好。
苏北的小说和散文在我的印象里总是白白的,即使有墨迹也是淡淡的,说他师承汪先生,但我觉得他师承的不仅仅是汪先生,他所师承的人是一大片。读他的东西我就偏偏想到叶圣陶丰子恺和夏丏尊,奇怪不奇怪,这真是奇怪。是不是?苏北的情趣与个人使劲的地方也许恰恰与那个时期碰在了一起?苏北的古典文学怎么样,我不知道,但你读他的小说与散文能感到古典文学的东西在里边。分折一个作家是件困难的事。我家曾养一画眉,从小到大没人带它去公园,也就是说,没师傅教它怎么做婉转的鸟语,但它在我养它的第二年,忽然无师自通地动情歌唱了起来,唱得大家都会站下来竖起耳朵听。我们作家,大致就是这种鸟,靠教是教不出作家的!生命深处的东西真是不太好说。
我以为,苏北不是画家,如他是画家,我想他一定是文人画那一路,广阔无边的那种青碧山水我想与他没多大关系。在苏北,注定是,三笔两笔满堂风雨!我这么说,也许只能说是之前的苏北,之后呢?之后呢?之后且不用去管它。就说当下,中国有个苏北,当下这个文坛也就更丰满一些!
                                       2008年11月11日

好散文要的是朴素而家常——杨文忠散文印象
那年我在复旦,有学生在下面提了一个问题,问题看上去很简单,但要想说明白却分明不那么简单。那位学生问“什么样的散文才是好散文?”当时我答了两条,就我个人对散文的理解和偏爱而言,好散文首先是要朴素而家常,第二是要情真意切。这是我对散文的要求。我不太喜欢花拳绣腿的散文,动辄一大片花俏的形容词,倒让人忘了本真二字是什么?或者是那种不见真情的散文,读来读去如在假花中穿梭,没有多少意思。朴素家常情真意切几乎可以说是一切好散文的标志,而读杨文忠的随笔恰恰感觉到好就好在这一点上。杨文忠的散文都很短,是短小精悍。写短小文章并不那么容易,一是需要进入快,二是需要心不旁鹜,我个人十分反对所谓的大散文,动辄几万字,读来今人疲倦且浪费人的时间。杨文忠的散文大都短小精悍有感而发,文字很少用到形容,得中国传统白描之妙处。如他的散文《父亲》,通篇行文朴素,父亲在文章中说了几句话,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父亲说:“别忘了别人对你的好,别忘了要对别人好,忘掉你对别人的好,忘掉别人对你的不好。”即至父亲病笃,作者去医院看父亲,父亲对他说的话是:“你们忙,回去吧,我没事。”“你吃饭了吗?你去休息吧。”简单几句话,父亲的慈爱已经跃然纸上。又如《外祖母的小院》,这篇散文不足两千字,却内容十分丰富,写老北京的四合院,写老北京的花花草草,石榴啊,茉莉啊,又大又胖的苦瓜啊,紫盈盈的扁豆啊,这篇散文的民俗味道特别浓。而人物也写得见性情,没有过多的笔墨,只廖廖数笔,外祖母便被写得有声有色。外祖母煮面条,要外孙的我去拿“梅五线”,什么是“梅五线”啊?作者的笔一摇曳,原来是京剧“法门寺”中的人物。这篇散文的生活气息特别浓,外祖母与外孙之间的亲切幽默和生活的亮快一下子都写了出来,而且是——老北京过去的、亮快的、富有人情味的老北京四合院生活!。
杨文忠的散文于朴素真切之外,还要说到的是幽默,比如《一次唐突的访问》,作者的一位同学在照相馆工作,作者去看他的这位同学,作者进到照相馆,看到照相馆里站着一位中等身材大眼睛的人,像是店内人员,作者走上前去问:“XXX在吗?”谁知这人竟开口反问:“杨文忠在吗?”这种小情节极富戏剧性,时间的久隔与人物的性格一下子都写出来了,而且是——好玩儿。很活动的文字,而且幽默,是生活中的幽默,也是作者善于捕捉这幽默。还有《鼠年断想》,某年中秋节,还是作者小的时候,母亲给他几毛钱让他去买“萨其玛”“我高高兴兴的去了,谁知到了糕点铺门口,竟将“萨其玛”这奇怪的名字忘得一干二净,只得跑回来再问妈妈,谁知妈妈生气了,说‘命不该吃’就将钱收回来了。我当时别提多沮喪了。”作者后来把这事讲给侄女听,侄女说“你傻呀,你怎么不买点儿别的糕点吃?”虽然是小小的情节,却写出了那年那月人物的憨与可爱来。
读杨文忠的散文,让我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的幽默感从可而来?平平常常的事情,通过作者一写,便幽默好看,特别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是《宠物》这一篇,写得亦庄亦谐,真是好看极了。作者的幽默从何而来?当然是从生活中来,但这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功夫,对作家而言,“生活”二字才是真正的货真价实,杨文忠散文之所以好看人,正在这里。
好散文要朴素家常而情真意切,杨文忠的散文便具备了这些要素,而与其它朴素家常的文字相比,杨文忠于朴素家常情真意切之外又多了一点幽默,所以更加好看。这便是我喜欢杨文忠的散文的道理所在。
                                                                                    2009年3月5日


放言:草尖上的诗歌



诗歌决不可以命题应景
那不叫诗歌,那叫鸦噪


诗歌决不可以宣扬阵营
那不叫流派,那叫山头


诗歌决不可以批量生产
那不叫作品,那叫产品


诗歌决不可以只耍手艺
那不叫创作,那叫制作


诗歌决不可以观念错误
那不叫诗艺,那叫制艺


诗歌应有深刻思想,有真知灼见自家言
诗歌是开出灵魂一枝花,眼前一亮,经久不忘
—— 張小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