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程万里 欧阳运伟
标题“居文之首,勾文之要”,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眼睛”。一篇信息想要“明眸善睐”,就应当拭去“偏、虚、满、平”之尘,让标题更加“准确、精练、灵动”,惹人喜爱、引人入胜。
一忌“偏”:见风是雨,以偏概全
信息标题是对整篇信息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一个好的标题不仅要挈领全篇、提示主旨,还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人一看标题就对主要内容一目了然。但在日常工作中,一些信息标题不够精准,或偏离主旨,与具体内容不符,或断章取义,涵盖不了信息主旨,没有做到统筹兼顾,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比如,有的信息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但标题中刻意突出成绩,讲“××成效显著”等;有的信息对于问题泛泛而谈、一笔带过,但为凸显其“坚持问题导向”,为赋新词强说愁,标题用“××问题突出”等。
二忌“虚”:避实就虚,虚张声势
真实准确是信息的生命线。信息标题应当实事求是反映信息主要内容。但是,有的突发事件造成严重人员伤亡,信息标题却刻意降低敏感度,看不出事态严重的样子。
比如,发生煤矿透水事故时,紧急信息标题一般应是《××地发生煤矿透水事故,目前已造成××人死亡××人受伤》,而有的却用《××地认真开展煤矿透水事故救援处置工作》《关于××地煤矿透水事故的报告》等标题,对领导最关心的人员伤亡情况只字不提。还有的标题沾染了互联网新闻“标题党”坏毛病,惯用“不读是你的损失”类型、“吊胃口”类型、“后果很严重”类型等,虚张声势、抢抓眼球,让人看了大呼上当。
三忌“满”:调门过高,说得太满
有的单位对信息标题一味夸大、任意拔高,习惯性地把说了当做了、做了当做成了,尤其对于贯彻落实的成效说得太满,大而无当地“喊口号”,容易造成工作被动。
比如,某地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后,为表明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信心决心,信息标题中经常出现“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等,但没过几天又冒出了本土新增病例。还有的单位为宣扬自己某项工作干得好,信息标题中动辄出现“第一”“最大”“显著提升”“突破性进展”等定性表述,这种调门过高的标题要适当降降调。
四忌“平”:言之无物,平淡无奇
“文似看山不喜平”,信息标题更忌平坦。四平八稳、泛泛而谈、了无新意的标题,很难吸引人、打动人。比如,一些单位反映问题时,常使用“存在×方面问题”“面临×方面困难”“××问题亟待关注”等标题,难以引起读者兴趣。
信息标题应在真实准确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力求做到鲜活、灵动,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当前儿童用药存在四大难点》《春运期间一些地方乡村道路不畅存安全隐患》,就不如《“一片药掰成四片用”折射儿童用药稀缺困局》《春运“末梢”不畅阻碍群众回家“最后一公里”》更有画面感和感染力。
信息标题如何拟?
信息标题应是对信息内容最集中、最精练的概括。好的信息标题要一语破的、立意准确,亮点突出、生动形象。
突出主旨
让标题“亮”起来
要通过研判信息主题,把握、提炼和突出主旨,选择最重要、最新鲜、最有特点的事实来拟制标题。
研判提炼最重要的事实。一篇信息内容有主次之分,标题要抓住最主要的事实。比如,《我市推动全球首个“区块链电子发票国际标准”发布》《我市超常规推动固投增速位居一线城市之首》《我市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等,挖掘核心要素,把最重要的成绩、进展凸显出来,将其作为标题“题眼”,充分体现信息的“含金量”。
研判提炼最新鲜的事实。信息讲求时效,最新鲜的事实往往是领导最关心的,要善于挖掘和总结。比如,《某区通过加大隔离场所检测力度排查新冠病毒》这条信息,叙述了该区通过隔离点污水检测倒查新冠病例的最新情况,然而标题没有体现出这一做法的“新”,后将标题改为《某区在全市率先监测隔离场所污水“溯源”新冠病例》,将新鲜做法直接写入标题,契合当前工作重点,更易引起领导关注。
研判提炼最有特点的事实。特点是事物特别之处,往往是事实本质的最显著反映。突出特点也就突出了信息内容的实质,更能引人注目。比如,《我市有效化解私募基金风险》这条信息,从标题看不出具体做法。经研判分析,发现将私募机构按照风险类别分为“红黄绿”三级监管的做法很有特色,故将标题改为《我市推动私募机构“红黄绿”分类监管健康发展》,突出了信息的亮点。
言之有物
让标题“实”起来
信息标题要坚持言之有物,准确实在地揭示信息的中心内容。
内容实。信息标题要做到题文相符,不能文不对题、当“标题党”。应避免标题太大太宽而正文内容过窄,或标题太小太窄而正文内容却比较全面。比如,某单位报送信息《预付式消费乱象频发有待关注》,标题写的是预付式消费乱象,正文内容和数据以培训、美发行业问题为主,标题太大,内容不能支撑。后改为《预付式消费乱象频发培训美发行业成“重灾区”》,更能体现信息重点。
语言实。信息标题的语言要尽量朴实,不能空喊口号、华而不实。比如,《我市锐意进取多措并举全力拓展发展空间》这条信息,总结在土地资源紧约束背景下如何坚持集约用地、盘活存量土地的创新做法,但标题较为空泛,缺少具体举措和实际成效,信息量较少。后改为《我市坚持在“小土地上做大文章”三年盘活存量用地40平方公里》,既有思路理念,又有实在成效。
善用语言
让标题“活”起来
文章要生动形象,标题就要先“活”起来、“动”起来。特别是问题建议类信息标题,如果一直使用“存在几方面问题”“亟待重视”“需补齐短板”等常用表述,难免让人产生阅读疲劳,如果巧用一些修辞方法以及鲜活的群众语言、网络用语等作为“题眼”,能使标题更加鲜活生动。
巧用修辞方法。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能够提升标题吸引力。比如,工业软件作为制造业“大脑”,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仍面临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一则信息原以《当前我市工业软件产业存在四方面问题》为题,过于平庸。经过思考,用“软肋”一词替代“问题”,将标题打磨成《工业软件产业成制约工业强市建设“软肋”之一》,不仅忠于原意、更为生动,还与“软件产业”的“软”字相契合,妙趣横生。又如,《我市扎实开展基层群众走访服务活动》信息,阐述了察民情、听民声、询民意、解民忧四项举措,据此将标题修改为《我市采用“望闻问切”工作法打造民生幸福标杆》,把服务群众的四项举措比作“望闻问切”,使标题更加活灵活现、具有画面感。
活用群众语言。群众语言的使用能使语意表达更生动、更有味道。比如,针对民生微实事工程资金适用范围窄、使用率低的问题,拟制标题《民生微实事工程类项目面临“有钱没处花”困境》,通过老百姓经常说的“有钱没处花”,生动展现民生微实事工程资金使用难题。
善用网络热词。在信息标题中巧妙运用“点赞”“硬核”等网络热词作为“题眼”,能够增强标题的趣味性,令人印象深刻。比如,某单位反映交通补光灯过亮,影响正常驾驶,原标题为《基层反映道路监控设备补光过亮影响行车安全》,后改为《基层反映部分道路监控设备补光灯“亮瞎眼”》,生动体现了其危害性,更能抓人眼球。
巧用数字
让标题“立”起来
在标题中“用数字说话”,能够增强信息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更易让领导对信息产生“务实”和“可靠”的印象。
更直观。在标题中体现最具代表性的数字,能够让人对关键信息一目了然。比如,某单位报送信息《基层反映地铁母婴室存在不足,难以满足市民需求》,有何不足?内容反映是数量不足。那么不足多少?于是将相关数字直接写上标题,改为《地铁设有母婴室站点不足1/10,难以满足市民需求》,让问题更为清晰。
更生动。标题用数字表述,一看就知其大小、多少及程度,尤其是多个数字对比、串联使用,相互补充、相互映衬,能更好体现信息的表达效果。比如,《某区攻坚克难推动某旧改项目拆除》这条信息,标题经斟酌改为《某区推动某旧改项目100%拆除打破10年僵局》,通过百分比和时间两个数据的使用,使表达更生动,成效展示更充分。
更具说服力。数字型标题可以增强信息的说服力,引起领导对某项工作的关注和重视。比如,《某片区交通拥堵明显,平日“车龙”最长超3.4公里》《调研我市2万余名青少年发现心理健康存在三个方面问题》《200余家制造企业反映工业互联网发展面临“四困境”》等,这些数字型标题信息,都通过数字直接反映了问题,引起领导关注,推动了相关问题的解决,充分发挥了信息参谋辅政的重要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