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90|回复: 1

辞旧迎新,我们可否人文一点

发表于 2011-2-3 09:53:0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新华日报

  春节,一个以年为单位的驿站。团圆、回乡,是身体的归家,更是心灵和精神的皈依。数千年来,中国人在传统习俗和仪式中“过”年,在情感的交融与宣泄中享受满足、安宁与祝福,获得心灵的滋养与精神的慰藉。
  在现代社会,传统春节的人文内涵正受到严重冲击,消费心态抵消了情感体验,商业气息取代了浓郁情谊,功利主义侵蚀了人际融洽。鉴于此,春节的辞旧迎新,我们可否人文一点?重新挖掘传统春节的人文内涵,利用这个节点,停一停脚步,调一调节奏,换一换思维,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心灵诉求和精神生态。
  调整浮躁心态
  尊重习俗仪式
  “古代农业社会,一到冬天,大家完全是休息状态,有时间亲自磨面包汤圆,全家共同忙年。”南京的民俗专家薛冰说,在忙年的细微之处,有了仪式感,增添了年味。
  在快节奏的今天,过年仪式越来越简单,像祭祖这样的环节几乎消失。在薛冰看来,“俗随时变”,为生活奔波一年的人,不想再花心思“忙年”了。过年仪式被“改良”,并形成了一些新的仪式。
  但在不经意间,我们被一些恶俗“绑架”了。比如,短信拜年唱起主角,人们在除夕夜和大年初一几乎都遭到拜年短信的狂轰滥炸。某种程度上,短信拜年适合快节奏社会,方便现代人沟通。但很多拜年短信,只是为“应付”人际交往,它们多是转发,有马虎者甚至连祝福对象的名字都写错了,收信者倒也一笑了之。这些转发的短信,让情感在流水线上机械传递,越传越淡薄。而传统的面对面式的拜年越来越令人珍惜,因为这种形式让人觉得温暖。
  “爆竹声中一岁除”,作为辞旧迎新重要标志的鞭炮,也渐渐地成了炫富、求财的工具。从大城市的“全面禁放”到“有限开禁”,老百姓有着难以割舍的鞭炮情结。但过去人们放鞭炮,是为了驱瘟逐邪,图个喜庆吉利。而今,大年初五“迎财神”的鞭炮声盖过了除夕夜,鞭炮越来越成为一些人炫富和求财心理的功利表达。
  在物质匮乏的过去,春节意味着穿新衣新鞋,在新衣服一年四季都能拥有的今天,春节的着装失去了纪念和庆典意义。前几年春节期间唐装风行,其实是大众渴求传统民族文化符号的心理折射。然而,缺乏量身定做,缺少对服饰内涵的尊重,市场上满眼是批量式生产的劣质唐装,加之跟风穿着者乱搭唐装、徒留艳俗,这股服饰的中国风也随之昙花一现。
  “当新的仪式脱离了传统的文化内涵,或许就违背了传统之所以成为传统的本意。”在香港科技大学民俗学博士邱月看来,仪式是民间长期传承的产物,这些仪式跟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信仰、心理的变化息息相关。
  邱月认为,旧仪式没了,更需要一些融入时代特质和城市特点的新仪式,比如纽约市始于1904年的水晶球落地倒计时迎新年仪式,台北市101大楼市长主持的迎新年仪式,上海市始于2000年的城隍庙新春祈福仪式等。“集体的迎新年或祈福仪式,可以给市民以共同的期待和向往,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另一方面,也推广了城市形象,成为城市新的文化标签。”但邱月强调,新仪式也要跟年俗相结合,应该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改良。
  摆脱物质束缚
  回归诗意宁静
  不仅传统民俗日趋淡化,商业社会的过度物化也侵蚀着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春节,正像其他所有节日一样,被商家“包干”,演变成一场利润杠杆撬动下的商家狂欢。
  各种商业元素无孔不入,影响着普通百姓的过年方式,侵蚀着传统的春节文化。家住南京夫子庙的陈大妈说,记得小时候在苏北老家都是“请”福字,自家买好红纸,请镇上的私塾先生帮忙书写。现在倒也省事,春联是银行送的,“福”字是超市送的,就连窗花都是保险公司的赠品。精致倒是精致,可其中的内涵和特色又在哪里呢?
  不可否认,市场和商业在传统节日的演变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一环。在春节这个消费旺季,包括商业元素在内的各种新元素的加入,难以避免又必不可少。然而,商家常常只是将传统节日的外在形式简单剥离出来,作为商业炒作的载体,传统习俗、仪式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却被弃之一边。
  “回家团圆”是春节永恒的主题。记者发现,央视“标王”时段的广告中,有很多打着“新年牌、亲情牌、友情牌”的内容:“送长辈,××酒”、“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 “春节回家,×××酒”、“过吉祥年,喝×××”……虽然不乏节日氛围,但其创意背后无一不是剑指受众腰包,从而矮化了人间真情。
  变味的不止这些:除夕夜,不少古刹名寺撞钟权明码标价,让人担忧“新年钟声会不会跑了调子”;央视、各省市电视台争办春晚,争的其实是眼球及背后的广告效应,泛滥的植入式广告让人调侃“在广告里插播春晚”……春节被物质裹挟,沦为简单的商品促销和吃喝玩乐,我们的节日脱离了人而围绕着商品打转,商业的过分渲染使传统节日失去原有的本色,变得庸俗和表面化。
  应该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早已不需要等到春节才能满足物质的需求,另一方面,商业大潮也使得一些人物欲膨胀、攀比成风,并在春节亲友聚会时成倍放大。炫富和功利使年的人文意义不断被消解,而过多地专注于物质,势必没有什么精力关注心灵,我们也就离诗意的生活和春节的本源越来越远。其实,此时我们更应该淡化物欲,犒赏心灵,让自己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来年。
  弥合疏离状态
  提升精神境界
  西方文化的终极追问是“我是谁?”而中国文化则常常叩问“我为什么活着?”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深陷于现代化迷途,“我为什么活着?”成为一个更加令人迷惘的问题。春节,应该成为反思自我的重要节点。在西祠网站的一个讨论版上,众多网友提议,利用春节这难得的假期,“一个人好好想想,我为什么活着?我应该怎样活着?”“我越来越感觉人的价值太渺小了,我要好好反省,如何更好地认识并实现自我价值!”这一讨论,其实发出了人们的普遍心声,在现代化的汪洋大海中,如何发现自己、重塑自我,确实是我们应该认真面对的命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标准,它强调一个人在修身的基础上,奉献他人、奉献社会。在某省级机关工作的张扬,每年春节都要千里迢迢,回到远在湖南的老家,他的一个重要节目就是“述职”。“大年三十晚上,我在家人和乡亲的聚会上,介绍自己的工作、生活情况,真切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春节感恩,一谢上天所赋之赐,二谢父母养育之恩,三谢社会合作之福,包含了诚敬、谦恭、正直、担当、合作、朴实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在现代社会显得更加重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遥远。作为农业文明的重大节日,春节强调人与自然的亲近关系,所谓“敬天”,简单地说就是要敬畏天地,这对当下更有警示意义。在南京一家大型外企工作的叶华先生说,每年春节,他都要回到浙江宁波老家,关掉手机,躲开网络、电视,听山泉的叮咚,看天边的云彩,“那个时候,我感觉自己重新听到了大地母亲的心跳声!” 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逃避现代化的喧嚣,回归自然,滋养日渐枯燥的心灵,并重新思考生态文明的意义以及社会发展的方向,春节提供了契机。
  社会学者署宏说,团圆饭、红包、压岁钱、新衣裳等等只是春节的表层,其内在的精神意义才是它具有永恒生命力的重要保证。嫁接传统文化中“成己”、“感恩”、“敬天”的精神文化内涵,可以让现代人的精神追求在超越性、普世性和永恒性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是春节回归人文内涵的意义所在。(记者 田梅 贾梦雨 朱秀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3 11:19:48 | 查看全部
人文,我们需要回归传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